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7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976467
每一个乡村都要有自己的DNA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1日 《知识窗》2017年第3期
     最近,河南省莫沟古村窑洞大放异彩,废弃的窑洞摇身一变,成了乡村图书馆。古朴中透着几分任性的奇葩设计,令人流连忘返,而设计者是著名的设计师彭志华。

    莫沟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2015年,彭志华的设计公司到莫沟第一次考察时,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废弃的窑洞和濒临坍陷的房屋。当他们来到最大的一处窑洞前,正好路遇几位老乡,一位老乡说道:“你们别看它现在土得掉渣,以前可是我们村的豪宅呢!”彭志华颇有兴致地问:“那你希望我们把這里开发成啥样?”老乡说:“啥样我们都喜欢,开发旅游也好,休闲农庄也行,咱庄稼人就盼着自己的村子兴旺起来。”

    回到工作室,村民的话一直在彭志华脑中萦绕。在农民的眼中,新农村建设无非是开发旅游项目,重点打休闲牌。但是,如果开发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城市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那么城市人走了之后,传统村庄何以为继?设计的着眼点是否应该更多地体现乡村原本的样子?带着这些疑问,几天后,彭志华独自一人又去了莫沟。回到城市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内研究了几天。

    在设计例会上,针对窑洞的设计方案,设计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建议开宾馆,有人提出开影楼。轮到彭志华了,他给大家演示了精心制作的PPT,设计师们这才知道,他们的大老板心里已经有了谱儿。原来,短短几天时间里,彭志华把有关窑洞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莫沟村是南太行窑洞文化的代表,至今遗留窑洞共183孔,其中131孔为明清时期所建,那处“豪宅”就是明清时期一个苗姓大户人家的。彭志华说:“这些窑洞太珍贵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莫沟人来说,窑洞就是最原始的DNA,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缘,咱们要设计出最接地气的东西。”

    设计师们决定从那栋“豪宅”入手。一天,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彭志华无比兴奋。有人从土里挖出了一个门拱,雕刻精美,而且门楣上的“耕读传家”四个字赫然在目。彭志华忽然想到苗家院子在民国时期曾办过私塾,许多村民关于文化的记忆就是从这儿开始的。他当即决定把窑洞改造成图书馆,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老苗书馆”。

    要做成图书馆,一定要在空间感、舒适度上下功夫,因为原来的窑洞狭小、潮湿、阴暗。为此,设计师探讨了很长时间。有一天,他们站在几个窑洞之间的一处空地上讨论,突然脑洞大开,决定把三个窑洞组合到一块儿,在相邻的地方挖出一个大厅。

    在窑洞改造过程中,彭志华坚持尽量保持原样。在外观上,窑洞原貌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内部修复上,窑洞也保存了最初的空间形态。一些从窑洞里淘汰的物品,彭志华舍不得扔掉。平时,他不仅和设计师们在一起,更是常常跟工匠、木匠在一起,同吃同住。看他头戴大草帽,裤腿卷得高高的,皮肤晒得黑黑的,爬在屋顶上跟人比划,连老匠人们都取笑他:“看你这个样子,谁还分得清哪个是设计师,哪个是工匠呢?”

    “苗家书馆”建成后,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引起媒体关注,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面对记者的采访,彭志华动情地说:“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NDA,窑洞就是莫沟的NDA。让古老的乡村元素复活并光大,是对乡土最虔诚的膜拜。” (刘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