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里的“房客”
苏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傍竹而居是文人雅客的雅好。可是,扁颅蝠偏偏喜欢“附庸风雅”,一生都居住在粉单竹竹节之间的空洞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竹筒里的“房客”。
据文献记载,扁颅蝠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600万年,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与我国两广、云贵地区,体长约4厘米,平均体重3.5克,仅成人拇指大小,是世界上个头最小的蝙蝠。如此弱小的生命,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能够繁衍生息至今,全赖竹筒的庇护。
扁颅蝠如何发现竹筒是宜居之地的呢?它们的扁平状颅骨又是如何进化的呢?这都要归功于大自然的造化。
每年春天,大量的粉单竹竹笋破土而出,并快速地生长。这时,有一种甲虫把产卵管扎进竹笋中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以竹笋为食,成虫后钻出并留下一个洞口。竹子快速长高之后,這个洞口便被拉长成一条宽不足1厘米的裂缝。
某一天,这条纤细的裂缝被扁颅蝠的始祖发现了。它小心翼翼地检视一番后,拼尽力气钻了进去,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厚厚的竹壁如城堡般坚固,粗糙的竹内膜方便倒挂,清香干净的环境更非肮脏的洞穴可比,最重要的是入口狭小,蛇类等天敌无法进入,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简直就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宜居之所。
于是,发现了新大陆的它开始蛊惑“族人”,被蛇和猫头鹰等天敌吓怕了的扁颅蝠们,赞叹这伟大的发现,纷纷开始乔迁新居,但要想挤进纤细的裂缝实在太难了。扁颅蝠的始祖们没有轻易放弃,既然无法改变竹子,那就改变自己。若干年后,它们的颅骨慢慢进化成为扁平状,身上的肋骨也变得异常柔软,练就了“缩骨神功”的它们,终于成为竹筒里的“房客”,拥有了天然的避难所。“扁颅蝠”这个学名,也由此诞生。
扁颅蝠成为不请自来的“房客”之后,很珍惜竹筒里的环境,它们不是扎堆在一起,而是用前肢支撑着两侧的竹壁,脑袋向下,挂在竹筒顶部,睡醒之后就开始整理自己的体毛,或者互相整理展开社交,似乎很在意自己干净与否,粪便也会顺着裂缝排出去,整个客房总是被打理得干干净净。
竹筒里的日子虽然悠然自得,却没有食物,扁颅蝠们每天必须冒着风险外出觅食。虽然扁颅蝠的颅骨进化了,它们的视力却没有丝毫长进,全凭听觉进行导航,所以那道纤细的裂缝,就成了严峻的考验。在没有天敌追杀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对优哉地返回住所,但遇到危急情况时,要在高速飞行中准确无误地钻进狭小的缝隙中并非易事,很多扁颅蝠因此在家门口惨遭杀戮。后来,扁颅蝠们发明了团队合作的办法,一旦遭遇蛇或者猫头鹰攻击时,大家就分散逃离,返回竹筒的扁颅蝠会在洞口发出一连串的高频声波,为还在外面的同伴导航指路,有效地保护了族群。
由于外出觅食的风险太大,久而久之,扁颅蝠养成了只在每天傍晚和凌晨时分集体外出觅食的习惯。它们用高频声波准确定位小蜂类以及蚊子、白蚁等昆虫的位置,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结束战斗,然后集体返回,继续悠然地做着房客。
扁颅蝠用智慧和胆识,在竹筒里辟一方福地生息繁衍,演绎着生命的传奇。 (刘雨桐)
据文献记载,扁颅蝠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600万年,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与我国两广、云贵地区,体长约4厘米,平均体重3.5克,仅成人拇指大小,是世界上个头最小的蝙蝠。如此弱小的生命,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能够繁衍生息至今,全赖竹筒的庇护。
扁颅蝠如何发现竹筒是宜居之地的呢?它们的扁平状颅骨又是如何进化的呢?这都要归功于大自然的造化。
每年春天,大量的粉单竹竹笋破土而出,并快速地生长。这时,有一种甲虫把产卵管扎进竹笋中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以竹笋为食,成虫后钻出并留下一个洞口。竹子快速长高之后,這个洞口便被拉长成一条宽不足1厘米的裂缝。
某一天,这条纤细的裂缝被扁颅蝠的始祖发现了。它小心翼翼地检视一番后,拼尽力气钻了进去,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厚厚的竹壁如城堡般坚固,粗糙的竹内膜方便倒挂,清香干净的环境更非肮脏的洞穴可比,最重要的是入口狭小,蛇类等天敌无法进入,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简直就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宜居之所。
于是,发现了新大陆的它开始蛊惑“族人”,被蛇和猫头鹰等天敌吓怕了的扁颅蝠们,赞叹这伟大的发现,纷纷开始乔迁新居,但要想挤进纤细的裂缝实在太难了。扁颅蝠的始祖们没有轻易放弃,既然无法改变竹子,那就改变自己。若干年后,它们的颅骨慢慢进化成为扁平状,身上的肋骨也变得异常柔软,练就了“缩骨神功”的它们,终于成为竹筒里的“房客”,拥有了天然的避难所。“扁颅蝠”这个学名,也由此诞生。
扁颅蝠成为不请自来的“房客”之后,很珍惜竹筒里的环境,它们不是扎堆在一起,而是用前肢支撑着两侧的竹壁,脑袋向下,挂在竹筒顶部,睡醒之后就开始整理自己的体毛,或者互相整理展开社交,似乎很在意自己干净与否,粪便也会顺着裂缝排出去,整个客房总是被打理得干干净净。
竹筒里的日子虽然悠然自得,却没有食物,扁颅蝠们每天必须冒着风险外出觅食。虽然扁颅蝠的颅骨进化了,它们的视力却没有丝毫长进,全凭听觉进行导航,所以那道纤细的裂缝,就成了严峻的考验。在没有天敌追杀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对优哉地返回住所,但遇到危急情况时,要在高速飞行中准确无误地钻进狭小的缝隙中并非易事,很多扁颅蝠因此在家门口惨遭杀戮。后来,扁颅蝠们发明了团队合作的办法,一旦遭遇蛇或者猫头鹰攻击时,大家就分散逃离,返回竹筒的扁颅蝠会在洞口发出一连串的高频声波,为还在外面的同伴导航指路,有效地保护了族群。
由于外出觅食的风险太大,久而久之,扁颅蝠养成了只在每天傍晚和凌晨时分集体外出觅食的习惯。它们用高频声波准确定位小蜂类以及蚊子、白蚁等昆虫的位置,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结束战斗,然后集体返回,继续悠然地做着房客。
扁颅蝠用智慧和胆识,在竹筒里辟一方福地生息繁衍,演绎着生命的传奇。 (刘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