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7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216728
历遍万水千山,少年柔软如初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日 知识窗2017年第11期
     1

    我刚刚步入传媒行业的时候,还在念大二,骄傲地顶着学生记者的头衔,不分白天黑夜奔跑在挖掘新闻线索的路上,感觉胸腔被源源不断的想法与创意充满。那时,我干劲十足,能够为了工作而不惜一切,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朝着每一个可能会出产新闻成果的地方深入剖析下去,刀刀见血,只为证明自己的才气。

    在白衣胜雪、意气风发的年纪,“新闻理想”是很容易将人点燃的词语。

    有一次,学校举办创业大赛,报名者云集。在评选结果出炉前,主管老师初步筛选出了几支很有潜力的参赛团队,并建议我给他们做一期专访,为即将揭晓的比赛结果摇旗呐喊。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新闻点。怀着如获至宝的心情,我联系上其中一支团队的负责人,告诉对方他们的作品有望入围,并耗费了一番口舌,说服他们接受采访。

    对方是一位学姐,架不住我软磨硬泡,便答应了,并连夜召集齐团队成员接受采访。一群茂腾腾的年轻人围坐室内,面对我的镜头畅谈创业理想,每个人都是初战告捷、意气风发的姿态,气氛欢乐而融洽。

    采访结束后,学姐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表示我是他们团队的幸运之神。看得出来,对于能够获奖,大家还是非常兴奋的。

    第二天,评选结果出爐,我和主管老师判断失误,学姐带领的团队榜上无名。面对学姐的询问,我向她耐心解释,昨天的采访只是针对有望获奖的团队进行的,并不能真正代表什么。

    “看来是我们误解了你的意思,白白高兴了一整晚。”学姐强颜欢笑道,却盖不住脸上因落差而极度沮丧的表情。

    我沉默不语,为自己无端带给他们的失落而感到愧疚。

    2

    把时间快进到大三,为了证明自己,我们一群学生记者决定做一期纪录片,将镜头对焦学校里的普通员工,关注他们在大时代下的生活状态。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难度系数颇高,剧本、场地、器材,每一项工作,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幸好,邀请拍摄对象这一项最难的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我们赤手空拳地敲开学校食堂经理的办公室,并得到了对方的大力支持。经理在食堂里为我们物色了一位叫燕的女员工作为拍摄对象,并许诺给她放假两天,全力以赴配合我们的拍摄工作。

    “你们放心,要是她不配合,你们尽管告诉我,看我怎么制裁她。”临别时,我们询问燕是否为自愿参与拍摄,经理豪迈地大手一挥,用“制裁”这个霸气的词语给了我们一颗定心丸。

    兴许是首次经历这样的新鲜事,第二天正式开拍时,燕盛装打扮,衣服艳丽得像一桶打翻了的颜料。我哭笑不得地告诉她,这件衣服的确漂亮,但不符合拍摄需要,希望她能回去卸妆,并换上一套自然点儿的衣服,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燕一脸尴尬地答应了。等燕换掉衣服后,我们的拍摄才算正式开始。

    其实,并非是我们对真实有着多么执着的追求,纪录片本就定调在展现后勤工人的孤独与落败上,因此为了戏剧冲突,我们甚至擅自加入了不少摆拍的画面。这可折腾坏了燕,她不仅要以青涩的演技完成我们提出的每个要求,在镜头前将某个无聊的动作别扭地NG上十几次,还要以强大的内心将食堂里围观的同事通通屏蔽,学会对那些好奇或调侃的目光视而不见。

    为期两天的拍摄,进展得并不顺利,一群血气方刚的大学生,经验薄弱,统筹不周,时间与精力都耗费在了不必要的环节上。很多时候,拍摄偃旗息鼓,团队成员为某项失误应该由谁埋单争论到青筋暴起。燕忧心忡忡地坐在一旁,无辜地托着腮帮愣神,就这样断断续续浪费了两天宝贵的假期。

    好在,历经多事之秋后,拍摄任务也算圆满完成,紧张地剪辑之后,纪录片如期上线,获得了意料之外的良好反响。那个夏天,所有疲惫被成就感一扫而空,我们生活在热烈的掌声与啤酒的泡沫之中。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挨个致电亲朋好友分享喜悦,打完一轮电话后,突然想起也应该给主人公燕报一声喜。电话接通后,燕的反应却没有丝毫惊喜,而是忽然哽咽,央求我能不能撤掉网上的纪录片。

    “若不是会被经理扣工资,我其实并不想参与你们的拍摄!”燕挂断电话前的最后一句话,近乎歇斯底里。

    燕的反应,在我的内心世界触发了一场地震。

    我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能将纪录片循环播放十几遍,沿着每一帧画面慢慢地摸索蛛丝马迹,然后在强行渲染的感人氛围与华丽繁复的旁白背后,我看见了燕空洞的表演,如同一个被细线操纵的木偶,失去了本真的色彩。

    后来,在将所有才华收敛的漫长时光里,我逐渐领悟:表面上机械性地配合着拍摄,燕的内心却有着强烈的抵触。一位朴实无华的烟火百姓,只想安稳地过好每一天,镜头与灯光显得太过突兀,在她原本平静的世界掀起了万丈波澜。

    这真是一种强烈的讽刺:我们的纪录片自诩拯救苍生,为普通员工代言,却偏偏在自以为是的狂欢中忽略了燕的本意;3000万像素的高清镜头撑起了一场虚浮的精彩,却照不进燕心中的沧海。

    3

    2017年,历经年少时的漫长追逐,我终于正式跨入了传媒行业,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书写心仪的稿件,落笔如剑,剑指山河。

    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一张醒目的排名表,每名记者的发稿量、点击率,甚至连稿件的猎奇程度及影响力也被各种图表与数据排名量化,醒目而直接。在内容为王的自媒体时代,一名媒体人优秀的标准已被重新定义,它早已无关风月与情怀。

    丢掉了年少时一往无前的冲劲与力量,我在那张排名表上一直居于末流,守着一份并不丰厚的收入,却始终甘之如饴。只因,成长过后的我开始坚信,新闻的人文情怀,不在乎有多少春秋笔法,而是能够像一杯温度恰到好处的冬日热饮,给人以体贴之感。比之其他才华凌人,想尽一切办法吹拉弹唱的传媒新秀,我更愿意丢掉对曝光率的追逐,不断地提醒自己收敛锋芒、慢心静气,哪怕放弃令人拍案叫绝的选题内容,也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内心,避免给对方带来伤害。

    那一年,错误采访创业团队写下的新闻稿最终并未刊发,燕的纪录片也已下线。我将这两件失败的新闻成果留存至今,时刻提醒自己曾经的莽撞与急功近利带给他们的伤害,在心底刻出一道痕迹,以疼痛慰人清醒,并让我最终确定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不必锋芒毕露,不必凌驾九霄,历遍万水千山,少年柔软如初。 (程宇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