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50222
大海为根,黄河以脉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知识窗》2018年第1期
     1

    第一次见到大海时,我4岁。像其他孩童一样,惊诧于大海的一望无际和波涛汹涌,我望着远处天空和大海的连接线,用稚嫩的小手指着问妈妈:“大海的那边是哪里?”妈妈说:“傻孩子,海的那边就是对岸啊。”“我怎样才能到达对岸呢?是不是要像哪吒那样,踩着风火轮呢?”我又问。妈妈笑了:“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很多小孩子都盼望着长大,因为他们在向大人问问题时,大人们总是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可是,当小孩子真正长大时才会悲伤地发现,有些问题并不是长大能解决的,相反,长大后想不明白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像大海的浪花一层又一层地困扰着你,直到你筋疲力竭。

    我依然还记得第一次下海游泳时的紧张与兴奋,表面上平静如丝绸的大海,实则波涛暗涌,浪花凶猛。有时候,我费劲儿地抬起头,“啪”的一个大浪又把我摁进苦咸的海水之中,唯有努力向上挣扎,才能见到和大海一样蔚蓝的天空。

    大自然的威力不容小觑。

    2

    黄河在我的中学时代就是地理教科书上的一幅幅图画,有时候是一泻千里的壶口瀑布,有时候是蜿蜒曲折的九曲十八弯,在我的记忆里模模糊糊地存在着。

    于是,17岁那年,我坐上远途列车,像一只离巢的燕子,从南到北,自东向西。沿途路上,我第一次看见黄河,它裹着泥沙向我相反的方向奔涌而去,湍急、决绝,头也不回。

    我从家乡来到命中注定的城市,黄河的宿命也是流向大海。

    黄河在这座城市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见证了两岸的繁华与衰落,它见过日出前黎明的寂静无声,看到过熙熙攘攘人群中一个个孤单的路人,听到过夜幕星河下的一首首民谣。

    我孤单地走着陌生的路,听见黄河滔滔朝东。

    走了那么多路,我和黄河,都不过是旁观者。

    3

    学校离黄河很近,散着步唱着歌就能走到。河边的鹅卵石被冲刷得比海边的石头还要光滑,灰黄色的泥沙让石头有了岁月的沉淀。穿着救生衣的游客小心翼翼地坐在羊皮筏子上,哪怕一个细微的浪花都能让他们惊慌失措地尖叫。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人生若不刺激,和挂在墙上平稳走时的钟表又有何区别呢?虽然我敢这样说,但是我从未坐过羊皮筏子。“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很有道理的,人越成长,想的事情就越多,就会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担忧,变得不喜欢去冒险,所以人越来越大,胆子却越来越小。我不否认曾为自己做过的决定后悔过,但我更害怕如果当时连选择的勇气都没有,时间会给我留下更多遗憾,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4

    18岁的夏天,我还是一只迫不及待归巢的燕子。多少词汇也形容不了我想回家的迫切,根与叶就是我永远的归宿和轨迹,妄想从此不必遠行。

    在一个风很大的阴天,我和妈妈又去了海边。

    小时候的习惯依旧保留,我喜欢踮起脚尖望向一望无际的大海,想再问妈妈一遍“大海的那边是哪里”。然而我没有开口,因为我知道“对岸”这个答案包含了太多的复杂性。

    幼年的对岸是爸爸妈妈的臂弯,童年的对岸是街角的棉花糖小摊,少年的对岸是梦中期待的大学……此时,我的对岸在哪里?

    脚在沙滩上深深印下,涨潮的海浪亲吻我的脚丫,我下意识地后退了几步,海浪把我的脚印冲进大海,同时带走的,还有一个孩童盖了许久的城堡。我看见那个孩子伤心地撇了撇嘴,自己辛辛苦苦盖好的城堡被猝不及防的海浪转瞬之间冲走,海滩平整得像一张纸,仿佛什么都未发生过。

    那些在沙滩上用雪糕棍画下的爱心图案、用石头划出的永远铭记的名字、玲珑小巧的鹅卵石和贝壳……它们既转瞬易逝,又如此永恒。

    它们消失在一束海浪里,却在无限的大海中得以永生。

    那个孩童就是我自己,长大了,我才认识她。

    5

    我躺在返校的列车上,这列绿皮火车就像是一片树叶,每一个人都是这片叶子上的脉络,在根与脉之间穿梭,昼夜不息。

    我往返在大海与黄河之间,像水一样流淌。

    大海为根,黄河以脉,到达的是明天的对岸。

    一岸是蔚蓝色的大海,一岸是浑浊的母亲河。

    一岸是父老乡亲的家,一岸是不可预测的城。

    根滋养着我的身心,脉引领着我走进梦想,无数次的怀念矛盾着无数次的向往,这就是成长。 (陈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