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我曾在台北故宫喧闹的人群中见过素有盛名的《富春山居图》,相传黄公望年逾古稀之时创作了此画。在画前驻足,入眼的是一片生动气象,潺潺的流水、随风招摇的树木、浓淡的远山……我不懂画,可沉默的画中的不朽生机,却牢牢吸引了我。一位老人的画,竟然可以如此有朝气。
想想不该是如此,却也本该是如此。观其画如见其人。晚年潇洒旷达的黄公望和之前大半生的黄公望几乎是两个人。
少年时,黄公望在乡里虽颇有志气和才名,却一直得不到出仕的机会,直到青年之时才得到浙西廉访使徐琰的赏识,成了他手下的一名小书吏。“吏”雖然算不得正式官员,可黄公望却十分珍惜这个步入仕途的机会,便从微末杂务做起。而勤勤恳恳近十年的黄公望始终得不到升迁,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终于无奈辞职而去。
又过了好些年,黄公望为自己争取到了另一个职位,那便是在时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张闾手下做事,身份仍是小书吏。此时,黄公望已年过四十,少年时的宏图大志仍未见端倪,只能辗转于各类杂务之间。
在重做书吏的第二年,黄公望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一场厄运:即将天命之年的他因上司张闾贪污案被牵连下狱。这足足五年的牢狱之灾,不仅中断了他的仕途,更是让他错过了元朝难得一次的开科取士。
等黄公望终于从昏暗的牢房走出来,细数浑噩走过的人生时,恍然发觉自己已经过了五十岁。在古代,五十岁已是人生暮年,也许等待黄公望的就只剩下死亡了。但对于黄公望来说,他的人生盛宴才刚刚开始。从那一天起,他决定要做些自己真正喜爱的事。
于是,黄公望开始求山、访水、问道、作画,和心中那个最真的自己对话。小吏黄公望的人生宣告终结,道人一峰新生。此时的他已经褪去了对名利空泛的追逐,真正开始顺应本心了。五十余岁开始学画的黄公望,从开始求学大画家王蒙的失败,到走遍山川、游历大江的不懈专注与观察,历时二十余年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浅绛山水”风格。
晚年时,黄公望与师弟无用搬到富春山居住访道,看到富春山的美景后,他跟无用说:“我不走了,我要留下来画画。”不顾无用师弟的苦心劝说,七十九岁的黄公望在富阳住下,每天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边看山看水。周围的人看见他都说:“这个人,都到了快死的年纪了,每天活得这样匆忙,何必呢?”而黄公望却是如此怡然自乐,自在忘我,他的笔墨间浸满了灵动,以至作画者明明是老年人,可笔下的画却好似出自青年人的手笔。
那时,若有人路过富春江畔,必定会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以大地作履、清风为衣,于富春江畔赏景,每有闲趣时便欣然提笔,作作停停不问止期。这便是历时四年的《富春山居图》的问世。这四年里,黄公望一心寻找他心中最向往的江畔亮色。日出迎朝霞而往,日落踏月色而归。每有欢喜之处,更忘我沉醉。他将世俗的杂念全部剥离,只留下对画的单纯向往。
四年,够文人痛饮几百个达旦,够看几十次月圆,够春花开谢好几回,可黄公望却为那一场兴之所至,用了四年时间画出了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迷失了悠悠五十年,黄公望终于找到了人生该有的样子,而这一切都不算太晚。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其实答案就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 (宗家拙)
想想不该是如此,却也本该是如此。观其画如见其人。晚年潇洒旷达的黄公望和之前大半生的黄公望几乎是两个人。
少年时,黄公望在乡里虽颇有志气和才名,却一直得不到出仕的机会,直到青年之时才得到浙西廉访使徐琰的赏识,成了他手下的一名小书吏。“吏”雖然算不得正式官员,可黄公望却十分珍惜这个步入仕途的机会,便从微末杂务做起。而勤勤恳恳近十年的黄公望始终得不到升迁,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终于无奈辞职而去。
又过了好些年,黄公望为自己争取到了另一个职位,那便是在时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张闾手下做事,身份仍是小书吏。此时,黄公望已年过四十,少年时的宏图大志仍未见端倪,只能辗转于各类杂务之间。
在重做书吏的第二年,黄公望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一场厄运:即将天命之年的他因上司张闾贪污案被牵连下狱。这足足五年的牢狱之灾,不仅中断了他的仕途,更是让他错过了元朝难得一次的开科取士。
等黄公望终于从昏暗的牢房走出来,细数浑噩走过的人生时,恍然发觉自己已经过了五十岁。在古代,五十岁已是人生暮年,也许等待黄公望的就只剩下死亡了。但对于黄公望来说,他的人生盛宴才刚刚开始。从那一天起,他决定要做些自己真正喜爱的事。
于是,黄公望开始求山、访水、问道、作画,和心中那个最真的自己对话。小吏黄公望的人生宣告终结,道人一峰新生。此时的他已经褪去了对名利空泛的追逐,真正开始顺应本心了。五十余岁开始学画的黄公望,从开始求学大画家王蒙的失败,到走遍山川、游历大江的不懈专注与观察,历时二十余年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浅绛山水”风格。
晚年时,黄公望与师弟无用搬到富春山居住访道,看到富春山的美景后,他跟无用说:“我不走了,我要留下来画画。”不顾无用师弟的苦心劝说,七十九岁的黄公望在富阳住下,每天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边看山看水。周围的人看见他都说:“这个人,都到了快死的年纪了,每天活得这样匆忙,何必呢?”而黄公望却是如此怡然自乐,自在忘我,他的笔墨间浸满了灵动,以至作画者明明是老年人,可笔下的画却好似出自青年人的手笔。
那时,若有人路过富春江畔,必定会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以大地作履、清风为衣,于富春江畔赏景,每有闲趣时便欣然提笔,作作停停不问止期。这便是历时四年的《富春山居图》的问世。这四年里,黄公望一心寻找他心中最向往的江畔亮色。日出迎朝霞而往,日落踏月色而归。每有欢喜之处,更忘我沉醉。他将世俗的杂念全部剥离,只留下对画的单纯向往。
四年,够文人痛饮几百个达旦,够看几十次月圆,够春花开谢好几回,可黄公望却为那一场兴之所至,用了四年时间画出了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迷失了悠悠五十年,黄公望终于找到了人生该有的样子,而这一切都不算太晚。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其实答案就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 (宗家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