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8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238598
寻找手艺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1日 《知识窗》2018年第3期
寻找手艺

     有这么一个杂牌团队,靠着三个人和走到哪拍到哪的拍攝方式,记录下了199位手艺人和144项传统手艺的故事。近期,这部曾被20多家电视台拒绝播出的关于中国传统手艺的纪录片《寻找手艺》火了起来。他们拍出的画面粗糙,配音业余,故事混乱,没有多余的套路和炫技,却全凭真诚打动了无数人心,全网点击量在几天内就突破了数百万。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团队最初有四人,分别是导演张景、司机何思庚、一名摄影师,以及接头人兼灯光师、录音师的喻攀。导演张景在卖掉房后,才筹来少得可怜的拍摄资金,何思庚和喻攀是他临时雇来的。然而,开拍第一天,团队里最具有专业性的摄影师,在治疗完鼻炎后意外离开了。无奈之下,导演张景只得让司机何思庚做了摄影师。

    就这样,只有三个人的拍摄组驱车数万千米,从北京到新疆,从西藏到云南,从贵州到湖南,再到浙江、福建,走过大半个中国,终于艰辛录制出了《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实在太平凡了,因为在人人都是“拍客”的当下,这部片子实在乏善可陈,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流光溢彩,它在叙事创作上又缺乏铺垫、悬念、抒情等技巧,导演甚至无心处理随处可见的穿帮镜头。可就是因为这些笨拙的摄制加上平凡的内容,这部纪录片显示出了纯朴与诚意,契合了观众对于真实才艺的深层次需求。

    在纪录片《寻找手艺》里,无论是纪录片团队还是那些“艺术家们”,他们都在做着平凡的事情。其中,纪录片中的一段对话让人听着特别感动。在拍摄黄河边上大叔制作完羊皮筏子后,拍摄者说:“现在,想象一下乘坐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是什么感觉吧。为了省钱,我们只好靠想象来漂流黄河了。”在戈壁漂流撒欢儿的他们,此刻看起来不是拍摄者,而像极了那些想吃糖却眼巴巴看着别人吃糖的孩子。

    贵州小黄村里会制作侗族白皮纸的一对老姐妹,名字分别为真和养号,她们打算把剩下的原料全部用完,做完此生最后一次白皮纸,恰巧被拍摄组遇到了。因为销路不畅,她们岁数也大了,做不动了。做完今天这十几张,小黄村的侗族造纸术便也失传了。当拍摄完这对老姐妹的造纸手艺后,张景给老人们拍了照片并通过显示屏给老人们看了,还记录了她们的名字。她俩高兴地说:“这样的话,我们的照片就可以去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呀!”后来,纪录片播放到这一段视频时,出现的弹幕特别多——“阿妈,你们到北京了”“已到广东河源”“已到深圳”“已到俄罗斯”“已到温哥华”“已到纽约”……

    在拍摄傣族油纸伞时,一位八次给伞骨架绷线的80岁坎温老人无不让网友纷纷泪目。视频中,坎温老人在做伞,不说话,眼睛盯着手里的活儿,手不停地忙碌着。把30个小竹片削光滑,凭着感觉把作为支撑的伞头锯开开口,也是30个,外面的大伞骨还要削30根竹签。竹签里外一层层次第埋下、串线,再巧妙地用线把伞骨绷成圆弧状,就成了伞骨。也许是先前串得太紧,最后这一绷,坎温老人绷了八次。第一次和第二次失误,老人表情平静;第三次失误,他显然有点着急了;第四次失误,老人的动作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但线还是断了……第七次失误,看着老人颤抖的双手和焦急的表情,张景哭了;第八次失误,老人终于成功了。

    导演张景所拍摄的手艺人的手艺并不是顶级的,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但就是这种不刻意、不做作的东西,打动了观众。不少人感叹:“这才是真实,普通人的视角拍出来的真实。”

    这样的真实充斥在张景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镜头里:跟随新疆英吉沙小哥打磨小刀;寻访民族乐器巴拉曼的制作者胡大拜尔地;还有寻访藏区的佛像制作大师土旦……事实上,他们的手艺都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炫技,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手艺是平凡的,也是可以亲近的;手艺是粗糙的,也是可以传递温度的;手艺是接近泥土的,也是嵌入生活的。

    看完《寻找手艺》,你会发现整部纪录片都是在安安静静地讲述属于中国人记忆中那些温暖的故事,平凡而又充满温情,就好像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失传这些平凡的艺术,也不能失去对生活和真诚的敬重。 (余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