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知识窗》 > 2019年第8期
编号:13365686
为物理脑洞芝麻开门的人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日 《知识窗》 2019年第8期
     “为什么云朵不会掉下来?”“我们穿越回古代(比如秦朝)能发电吗?”“太阳为什么没有蒸发掉?”“往台风眼里扔一颗原子弹会怎样?”……

    面对这样的脑洞,活跃在“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上的科普年轻人就是芝麻开门的人。

    答题者大都是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有在物理所举办的科普展品创意大赛中获得大奖的李治林、程嵩、周璋、容晓辉等人。三年间,他们收到78万粉丝的25957个问题,解答了有价值的1200个与物理相关的疑惑。关于科研工作者的日常,他们这样回复:“做实验,写代码,推公式,买仪器,上课,讨论,辅导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访问交流,申请基金,看文章,写文章……”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在玩科普,其中的一部分就是用轻松有趣的语言在“问答”栏目中为网友答疑解惑。答题者的平均年龄为25岁,他们做实验、玩抖音、开直播、将网友脑洞大开的问题集结成科普问答集《一分钟物理》,用简洁易懂的方式,让大众一窥物理世界的奥妙。他们让人们发现,原来物理离自己并不远,原来物理也可以很好玩。
, http://www.100md.com
    面對网友提出的问题,李治林深有感触,他发现很多问题自己也思考过、疑惑过,但没有深度挖掘。而参与“问答”不只是回答别人的问题,也是为曾经的自己答疑解惑。在回答问题的方式上,他认为既要照顾受众需求,又不能刻意迎合:“比如在回答‘为什么云朵不会掉下来’这个问题时,面对少年儿童,我会说云朵像柳絮、羽毛或棉花糖,很轻很轻,可以在天上飘好久;面对懂一些物理知识的中学生,我会说明空气阻力的原因;而面对物理专业工作者,我会写出论证公式,给出数学模型,并引出该原理在科研中的经典应用。”

    李治林的回答正好体现了“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的科普原则之一:通俗而不低俗,严谨而不艰深,不走两端走“中间”,大家普遍读得懂,又不丢失科学性。

    回答网友的问题看似寥寥数语,轻松有趣,但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程嵩说,自己回答一个问题平均要用两天时间,有时需要查资料,甚至需要计算、建模。比如在回答“我们穿越回古代(比如秦朝)能发电吗”这个问题时,程嵩特意翻了《史记》,他发现秦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生铁冶炼技术始于春秋后期,从理论上说有了制造原电池的可能性。然而,只有金属电极还不行,如果人们想发电,还要有酸和盐组成的电解液。他进一步查找资料发现,原来在春秋时期我们就已经有醋了,所以酸液也有了。因此,在秦朝,虽然人们无法制作电灯泡,不过电池可能真的能制作出来。看到这样有理有据且带有探索性的回答,网友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并对物理充满了敬畏。
, 百拇医药
    近年来,“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经常会收到这样类似的问题:“手机有电磁辐射还能用吗?”“电磁炉的波对人有危害吗?”“请问变压器旁边的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孕妇有必要穿防辐射服吗?”

    公众对物理知识缺乏了解,就会给谣言与伪科学可乘之机。为了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答题者耐心地解答:“真正会带来辐射伤害的常见物品有地铁与机场的X射线安检仪(不包括金属探测器)、高空宇宙射线、放射性矿物质,以及医院的X光机、胸透仪、CT仪。当然,不谈剂量就谈毒性是非常不科学的。”答题者继续解释:“上述辐射,由于我们接触的剂量很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在“问答”栏目粉丝突破50万之后,“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又陆续开办了“正经玩实验”“线上科学日”等栏目,运营团队成员也扩充至四十多人,致力于给青少年演示诸如 “水中光线如何弯曲”等物理常识或现象,吸引孩子关注物理,爱上科学,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上热心科普的年轻人,帮大众开启了一扇好奇之门,借助科普,使物理知识不再尖深高冷,同时向大众展现了一个广阔、绚丽而迷人的物理世界。, http://www.100md.com(徐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