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药可以加糖吗
中药比较苦,所以经常有人问:喝中药时可以加糖吗?我想从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算加了糖,药也不一定变甜
首先,在中药(准确地说是中药汤剂)里加糖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调味。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如果在一碗本来就很苦的中药汤剂里加糖,調出来的味究竟是什么味?一种可能是苦味,一种可能是甜味,另一种可能是有甜有苦、又甜又苦的混合味。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地看,加糖的量与最终的调味效果有关,加得过少或加的过多都不合适。
有一种理论认为,舌头上甜味和苦味的味蕾分布是不均匀的,甜味在前,苦味在后,如此一来,加了糖的中药汤剂,会因为接触舌头部分的先后顺序不同而表现出先甜后苦的感受。
另外一种理论认为,虽然加了糖,但是苦味成分并不会消失,而只是味觉中枢的刺激信号被扰乱了。人类对于甜味和苦味的敏感度和感应阈值不一样,通过舌头上的感应器同时接收到甜味和苦味的信号后,最终传给味觉中枢的信号也比较不确定。同样强度的甜味和苦味,很可能味觉中枢会先后接收到两种神经冲动和刺激,最终形成的味道,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有些中药的苦味可以被甜味掩盖或干扰,而另一些中药的苦味则不会。例如,比蔗糖甜10000倍的纽甜(一种甜味素,化学名为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门冬氨酰]-L-苯丙氨酸1-甲酯),可以较好的掩盖黄芩、黄柏的苦味(约70%),对于黄连和龙胆苦味的掩盖作用就差一些(约50%),对于穿心莲苦味的掩盖作用就更差(约30%)。也就是说,加糖来掩盖中药的苦味,不是对谁都一样有效,对有些中药可以,而对另外一些中药可能就差强人意。
, http://www.100md.com
简单来说,加糖掩盖苦味这件事,不是在所有场合都有效,有些苦味比较独特,有些患者比较敏感,就不好使了。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与不加糖的中药相比,加了糖的中药味道古怪,更让人难以接受。所以,有些中药加了糖口感改善了,而另外一些加了糖,甚至更难接受了。
糖其实是一味中药,不能随便加
我们再来看一看,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于“糖”的认识。糖实际上也是一味中药,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小建中汤里,就有“饴糖”这味中药。据考证,饴糖是以淀粉质的粮食谷物(糯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经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温,入脾经,能够补虚乏、养脾胃。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药,用来补中益气,顾护中焦脾胃。所以,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糖一直都是一种中药,在组方配伍里加糖,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功效配伍。
从糖的分类来看,古代中药方剂中用的饴糖,相当于现在的麦芽糖。而现在经常使用的白砂糖和冰糖,其实属于蔗糖。而蜂蜜则又属于复杂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
, 百拇医药
根据《中华本草》的记载,这些糖类物质作用也不同。
饴糖:为用高粱、米、大麦、小麦、粟玉米等含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甘、温,入脾、胃、肺经,能够缓中补虚,生津润燥。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
白砂糖: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中液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体。甘、平,入脾、肺经,能够和中缓急,生津润燥。主中虚腹痛,口干燥渴,肺燥咳嗽。湿重中满者慎服。小儿勿多食。
冰糖: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中的液汁,制成白沙糖后再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甘、平,归脾、肺经,能够健脾和胃、润肺止咳。主脾胃气虚,肺燥咳嗽,或痰中带血。
蜂蜜:为蜜蜂科动物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所酿的蜜糖。甘、平,归脾、胃、肺、大肠经,能够调补脾胃,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润肤生肌,解毒。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大便不实者禁服。
由此可知,这些糖类基本上都是补中益气,生津润燥的作用,其中饴糖的药性偏温,其余药性为平,但长期或大量使用仍然有可能助热。同时,有痰湿或中满的患者应该禁用或慎用。
所以,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糖是有药性的,脾胃虚弱、肺燥咳嗽的患者适合吃,而痰湿中满的患者不适合吃。很多孩子舌苔厚腻,感冒后痰多、嗓子里呼噜呼噜的,药里不适合加糖。所以,中药加不加糖,可能还得考虑一下患者的病情和证型特点。
编辑/叶云, http://www.100md.com(金锐)
就算加了糖,药也不一定变甜
首先,在中药(准确地说是中药汤剂)里加糖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调味。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如果在一碗本来就很苦的中药汤剂里加糖,調出来的味究竟是什么味?一种可能是苦味,一种可能是甜味,另一种可能是有甜有苦、又甜又苦的混合味。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地看,加糖的量与最终的调味效果有关,加得过少或加的过多都不合适。
有一种理论认为,舌头上甜味和苦味的味蕾分布是不均匀的,甜味在前,苦味在后,如此一来,加了糖的中药汤剂,会因为接触舌头部分的先后顺序不同而表现出先甜后苦的感受。
另外一种理论认为,虽然加了糖,但是苦味成分并不会消失,而只是味觉中枢的刺激信号被扰乱了。人类对于甜味和苦味的敏感度和感应阈值不一样,通过舌头上的感应器同时接收到甜味和苦味的信号后,最终传给味觉中枢的信号也比较不确定。同样强度的甜味和苦味,很可能味觉中枢会先后接收到两种神经冲动和刺激,最终形成的味道,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有些中药的苦味可以被甜味掩盖或干扰,而另一些中药的苦味则不会。例如,比蔗糖甜10000倍的纽甜(一种甜味素,化学名为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门冬氨酰]-L-苯丙氨酸1-甲酯),可以较好的掩盖黄芩、黄柏的苦味(约70%),对于黄连和龙胆苦味的掩盖作用就差一些(约50%),对于穿心莲苦味的掩盖作用就更差(约30%)。也就是说,加糖来掩盖中药的苦味,不是对谁都一样有效,对有些中药可以,而对另外一些中药可能就差强人意。
, http://www.100md.com
简单来说,加糖掩盖苦味这件事,不是在所有场合都有效,有些苦味比较独特,有些患者比较敏感,就不好使了。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与不加糖的中药相比,加了糖的中药味道古怪,更让人难以接受。所以,有些中药加了糖口感改善了,而另外一些加了糖,甚至更难接受了。
糖其实是一味中药,不能随便加
我们再来看一看,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于“糖”的认识。糖实际上也是一味中药,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小建中汤里,就有“饴糖”这味中药。据考证,饴糖是以淀粉质的粮食谷物(糯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经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温,入脾经,能够补虚乏、养脾胃。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药,用来补中益气,顾护中焦脾胃。所以,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糖一直都是一种中药,在组方配伍里加糖,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功效配伍。
从糖的分类来看,古代中药方剂中用的饴糖,相当于现在的麦芽糖。而现在经常使用的白砂糖和冰糖,其实属于蔗糖。而蜂蜜则又属于复杂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
, 百拇医药
根据《中华本草》的记载,这些糖类物质作用也不同。
饴糖:为用高粱、米、大麦、小麦、粟玉米等含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甘、温,入脾、胃、肺经,能够缓中补虚,生津润燥。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
白砂糖: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中液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体。甘、平,入脾、肺经,能够和中缓急,生津润燥。主中虚腹痛,口干燥渴,肺燥咳嗽。湿重中满者慎服。小儿勿多食。
冰糖: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中的液汁,制成白沙糖后再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甘、平,归脾、肺经,能够健脾和胃、润肺止咳。主脾胃气虚,肺燥咳嗽,或痰中带血。
蜂蜜:为蜜蜂科动物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所酿的蜜糖。甘、平,归脾、胃、肺、大肠经,能够调补脾胃,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润肤生肌,解毒。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大便不实者禁服。
由此可知,这些糖类基本上都是补中益气,生津润燥的作用,其中饴糖的药性偏温,其余药性为平,但长期或大量使用仍然有可能助热。同时,有痰湿或中满的患者应该禁用或慎用。
所以,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糖是有药性的,脾胃虚弱、肺燥咳嗽的患者适合吃,而痰湿中满的患者不适合吃。很多孩子舌苔厚腻,感冒后痰多、嗓子里呼噜呼噜的,药里不适合加糖。所以,中药加不加糖,可能还得考虑一下患者的病情和证型特点。
编辑/叶云, http://www.100md.com(金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