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效应的理论机制及影响因素*
消费行为,信用卡,账户,1引言,2支付方式影响消费行为的理论机制,1条件理论(Conditioningtheory),2支付痛感理论(Painofpayingtheory),3双通道理论(Thedouble-entrymenta
于艺凝 李 欧 汪 蕾*(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神经管理学实验室,杭州 310058)
1 引 言
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既可以使用纸币结算,也可以使用借记卡、信用卡以及手机支付等方式结算。消费者使用何种支付方式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最早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学者是Hirschman(1979),他发现当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支付时,他们的消费金额以及消费频率都要显著高于只持有现金时。由此,研究者开始关注支付方式对消费行为所产生的系统性影响(Feinberg,1986;Soman,2003)。
有关支付方式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由于70年代后具有“先买后付”特征的信用卡在美国盛行(Kaynak & Harcar,2001),因此早期研究集中于比较现金与信用卡,它们之间存在的消费行为差异也被称为信用卡效应(credit-card effect)(Feinberg,1986)。后续研究进一步包括同属卡片式,但为“先付后买”特征的借记卡(Thomas,Desai,& Seenivasan,2011)、礼品卡(Yao & Chen,2014)等。这些支付方式的特点都是手持信用凭证或卡片完成交易而无须现金参与,因此又被称为非现金支付。新世纪以来,随着通信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逐渐普及(Dahlberg,Guo,& Ondrus,2015)。但无论是卡片式还是移动支付,它们都不是直接以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因此可以称为间接支付方式。而移动支付的发生要更加间接,并且其用于购买的货币已经被抽象成一种电子货币形式(Dahlberg et al.,2015)。
支付方式对消费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心理变量”与“行为变量”两方面内容:在心理变量上,研究主要关注满意度(Liu & Mattila,2019)、感知属性(Boden,Maier,& Wilken,2020;Shah,Eisenkraft,Bettman,& Chartrand,2016)以及解释水平(Chen,Xu,& Shen,2017;Yao & Chen,2014)等因素;在行为变量上,相关工作聚焦在购买意愿(Boden et al.,2020)、过度消费(Hirschman,1979;Soman,2003)、健康饮食(Bagchi & Block,2011;Park,Lee & Thomas,2020;Thomas,Desai,& Seenivasan,2011;Zeballo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6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