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世界旅行记
马铃薯曾经在法国遭到禁食
土豆的正式名称为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产上用块茎作种。目前,它是重要的粮、菜、饲料、零食等多用途作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四大农作物。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原,迄今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发现过公元4世纪有马铃薯形象的陶制品,从秘鲁到智利的古墓中,均发掘出仿照马铃薯形状制作的陶器。美国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开始后,1532年西班牙人到达秘鲁北部时,才发现马铃薯,但直到1570年,马铃薯才从秘鲁传入西班牙。而英国学者指出,马铃薯在1525年便由西班牙人传入欧洲。最初,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优点,仅仅是作为一种廉价的食物装上航船,以备返航途中所需,就这样,马铃薯飘洋过海到了欧洲。
马铃薯进入欧洲后,最初也只是种在庭园里供观赏和研究。由于它的果实块茎外形不规则、瘤节较多、芽眼较深、不易削皮、颜色欠佳而滞缓了它的推广。人们还一度怀疑它有毒,还有人认为食用马铃薯会造成麻风病蔓延和让人胀气。1619年,法国勃艮第地区便宣布禁食马铃薯。这种偏见在欧洲持续了两个世纪。但由于它的高产,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它还是被逐渐推广开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欧洲各国对马铃薯的称谓也很紊乱,竟多达几十种。
大量食用马铃薯的最早记录是在1573年。这一年,西班牙塞维利亚的一家医院定期购买马铃薯食用。由此可知,马铃薯在西班牙已进入大田和市场。据载,1588年马铃薯在意大利已作为蔬菜栽培。16世纪下半叶,马铃薯传入英国,而最早把马铃薯引进不列颠的人,却是德雷克、豪金斯、雷利等著名海盗。传说16世纪80年代,英国大海盗雷利等把马铃薯传入爱尔兰,至迟在1596年,英国人杰拉德已在他伦敦的园子中种马铃薯了。1552和1553年,由戈马拉撰写的《印第安通史》和《秘鲁年谱》在西班牙出版,成为最早记录和介绍马铃薯的西方文献。法国农学家德·塞尔于1600年详细地介绍了马铃薯,奥地利人克罗修斯则于1601年对马铃薯做了最早的植物学描述,并说当时马铃薯已种植在德国大部分菜园里。
中世纪末期至近代初期,欧洲频繁的战争大大刺激了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1641~1642年,爱尔兰爆发反英起义,英国人残酷镇压,捣毁爱尔兰人的庄稼,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而马铃薯却在地下安然熬过了战火,使爱尔兰人得以度荒。爱尔兰成了第一个
以马铃薯为主食之一的欧洲国家。17世纪末,曾在西欧微服埋名学习考察过的俄国彼得大帝,收到了朋友从荷兰寄来的一袋马铃薯块茎,从而把马铃薯引入俄国。
由于马铃薯具有诸多优点,比如对土肥要求低、产量高、可一年两熟、营养较好、不怕战火、加工食用方便、能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生长、耐贮等,因此它大约在16世纪末传遍世界各地。美国学者拉塞尔·伍德说,在莫卧儿王朝建立后,葡萄牙人将马铃薯等作物引入了印度。莫卧儿王朝存在于1526~1858年,由此推知马铃薯大约在16世纪下半叶传入印度。据西方史料记载,荷兰人于1601年把马铃薯从非洲几内亚运到日本长崎,传入扶桑。
马铃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在中国,马铃薯的名字五花八门:洋芋、山芋、山药蛋、地蛋、荷兰薯、爪哇薯等。马铃薯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有南北两条。
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从日本传入台湾。据荷兰人斯特鲁伊斯报道,他于1650年(顺治七年)在台湾看到了马铃薯栽培。以后又从台湾传入闽粤,所以那一带至今又称马铃薯为荷兰薯、爪哇薯。最早比较确切地记述马铃薯的史籍,可能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撰成),其《菜之二》云:“土芋,释名土卵、黄独、土豆。土芋蔓生,叶如豆叶……”。又云:“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肉白皮黄……可蒸食之”。他所描述的很可能便是马铃薯。若这样,马铃薯便在明末就已传入中国了。中国人最初也怀疑它有毒(发了芽的土豆和未煮熟的芽眼因含龙葵素确有微毒)。
清初(约1680年)康熙《畿辅通志·物产》载:“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这说明17世纪80年代以前土豆已从北路传入河北省了。马铃薯之名则最早见于康熙卅九年福建省的《松溪县志·物产》,该志还对其性状作了概括描述:“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同时代的《福建通志·物产》说泉州府“有芋薯,有番薯”。芋薯很可能是从土芋到马铃薯的过渡名称。
到了现代,马铃薯的种植已遍及中国。随着生产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马铃薯已渐渐由粮食转变为常见菜肴,如土豆烧牛肉、洋芋红烧肉、土豆蒸猪肉、炒土豆丝、烩洋芋泥等。今天,用现代方法加工生产的各种油炸、膨化(马铃)薯片盛行,于是马铃薯又成为新潮的零食食品。2008年,中国马铃薯栽种面积为8800多万亩,平均亩产近1000公斤,成为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和消费国。, http://www.100md.com(张箭)
土豆的正式名称为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产上用块茎作种。目前,它是重要的粮、菜、饲料、零食等多用途作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四大农作物。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原,迄今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发现过公元4世纪有马铃薯形象的陶制品,从秘鲁到智利的古墓中,均发掘出仿照马铃薯形状制作的陶器。美国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开始后,1532年西班牙人到达秘鲁北部时,才发现马铃薯,但直到1570年,马铃薯才从秘鲁传入西班牙。而英国学者指出,马铃薯在1525年便由西班牙人传入欧洲。最初,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优点,仅仅是作为一种廉价的食物装上航船,以备返航途中所需,就这样,马铃薯飘洋过海到了欧洲。
马铃薯进入欧洲后,最初也只是种在庭园里供观赏和研究。由于它的果实块茎外形不规则、瘤节较多、芽眼较深、不易削皮、颜色欠佳而滞缓了它的推广。人们还一度怀疑它有毒,还有人认为食用马铃薯会造成麻风病蔓延和让人胀气。1619年,法国勃艮第地区便宣布禁食马铃薯。这种偏见在欧洲持续了两个世纪。但由于它的高产,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它还是被逐渐推广开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欧洲各国对马铃薯的称谓也很紊乱,竟多达几十种。
大量食用马铃薯的最早记录是在1573年。这一年,西班牙塞维利亚的一家医院定期购买马铃薯食用。由此可知,马铃薯在西班牙已进入大田和市场。据载,1588年马铃薯在意大利已作为蔬菜栽培。16世纪下半叶,马铃薯传入英国,而最早把马铃薯引进不列颠的人,却是德雷克、豪金斯、雷利等著名海盗。传说16世纪80年代,英国大海盗雷利等把马铃薯传入爱尔兰,至迟在1596年,英国人杰拉德已在他伦敦的园子中种马铃薯了。1552和1553年,由戈马拉撰写的《印第安通史》和《秘鲁年谱》在西班牙出版,成为最早记录和介绍马铃薯的西方文献。法国农学家德·塞尔于1600年详细地介绍了马铃薯,奥地利人克罗修斯则于1601年对马铃薯做了最早的植物学描述,并说当时马铃薯已种植在德国大部分菜园里。
中世纪末期至近代初期,欧洲频繁的战争大大刺激了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1641~1642年,爱尔兰爆发反英起义,英国人残酷镇压,捣毁爱尔兰人的庄稼,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而马铃薯却在地下安然熬过了战火,使爱尔兰人得以度荒。爱尔兰成了第一个
以马铃薯为主食之一的欧洲国家。17世纪末,曾在西欧微服埋名学习考察过的俄国彼得大帝,收到了朋友从荷兰寄来的一袋马铃薯块茎,从而把马铃薯引入俄国。
由于马铃薯具有诸多优点,比如对土肥要求低、产量高、可一年两熟、营养较好、不怕战火、加工食用方便、能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生长、耐贮等,因此它大约在16世纪末传遍世界各地。美国学者拉塞尔·伍德说,在莫卧儿王朝建立后,葡萄牙人将马铃薯等作物引入了印度。莫卧儿王朝存在于1526~1858年,由此推知马铃薯大约在16世纪下半叶传入印度。据西方史料记载,荷兰人于1601年把马铃薯从非洲几内亚运到日本长崎,传入扶桑。
马铃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在中国,马铃薯的名字五花八门:洋芋、山芋、山药蛋、地蛋、荷兰薯、爪哇薯等。马铃薯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有南北两条。
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从日本传入台湾。据荷兰人斯特鲁伊斯报道,他于1650年(顺治七年)在台湾看到了马铃薯栽培。以后又从台湾传入闽粤,所以那一带至今又称马铃薯为荷兰薯、爪哇薯。最早比较确切地记述马铃薯的史籍,可能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撰成),其《菜之二》云:“土芋,释名土卵、黄独、土豆。土芋蔓生,叶如豆叶……”。又云:“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肉白皮黄……可蒸食之”。他所描述的很可能便是马铃薯。若这样,马铃薯便在明末就已传入中国了。中国人最初也怀疑它有毒(发了芽的土豆和未煮熟的芽眼因含龙葵素确有微毒)。
清初(约1680年)康熙《畿辅通志·物产》载:“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这说明17世纪80年代以前土豆已从北路传入河北省了。马铃薯之名则最早见于康熙卅九年福建省的《松溪县志·物产》,该志还对其性状作了概括描述:“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同时代的《福建通志·物产》说泉州府“有芋薯,有番薯”。芋薯很可能是从土芋到马铃薯的过渡名称。
到了现代,马铃薯的种植已遍及中国。随着生产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马铃薯已渐渐由粮食转变为常见菜肴,如土豆烧牛肉、洋芋红烧肉、土豆蒸猪肉、炒土豆丝、烩洋芋泥等。今天,用现代方法加工生产的各种油炸、膨化(马铃)薯片盛行,于是马铃薯又成为新潮的零食食品。2008年,中国马铃薯栽种面积为8800多万亩,平均亩产近1000公斤,成为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和消费国。, http://www.100md.com(张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