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韭秋菘
祖国宝岛台湾出产一种异味,其貌不扬,蔡澜先生形容:“样子像脚底板,两片并排,台湾人和日本人视为奇货,售价甚高。”日本人称之为“唐墨”,这就是台湾名产乌鱼子。吃法也有趣:
首先将包着它外面的一层薄膜剥开,找到头上或尾端厚一点的部分,用指甲或尖刀挑开,便能顺利地撕净。
用一根大蒜(其实是大棵的青蒜)在尾部直切,成一迷你扫帚,蘸绍兴酒或白兰地,轻轻地涂在乌鱼子上,就可在微弱的炭炉上烤。功夫花在细心上,等涂着的酒烤干了,即刻翻之,又涂另一面。如此反复数次,使蒜味和酒侵入,除其腥气。鱼子亦由生转熟,表面微焦,并起细泡,而中心将熟未全熟,带有油脂,为最高境界。切乌鱼子一般都直切,呈长方形,极不雅观。须横片,道理像横片金华火腿最好的部分一样,但不能太薄。吃时夹一片大蒜(还是青蒜茎切片)、一片薄萝卜,才不至太咸,为天下最佳之下酒菜。
蔡先生妙笔生花,令我悠然神往。终于,有机会在北京的欣叶台菜品尝到正宗乌鱼子。
餐厅行政主厨林志振先生入行已近35年,1985年加盟欣叶,2004年担纲北京店厨房。据他介绍,所谓乌鱼子其实是乌鱼卵巢的干制品。乌鱼,学名鲻鱼,是底栖类洄游性鱼类,诞生在台湾新竹以南的西南沿海,产卵场在东港、枋寮附近,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5~23摄氏度。孵化后的鱼苗随着西南暖流北上,到祖国大陆沿海的海底沙地或者河口栖息、长大。
每年冬季寒流来临时,成熟的乌鱼就会从长江口等处的海底浮上海面,同时沿着台湾西南海岸约20摄氏度的水温向南游来,并逐渐集合成群。
渔民也在此时出海“捕乌”,由于乌鱼子价高,如果丰收,就可以过一个富裕的新年。根据高雄茄楚渔民的经验,每年冬至前后各十天是最佳捕捞期,正如民谚所云:“冬节食乌正当时。”
乌鱼是渔民的好朋友,每年都会定期而来,仿佛言而有信,所以又被称为“信鱼”。而茄楚沿海由于海底地形的变化,鱼群特别集中,号称“乌鱼子的故乡”,“捕乌”最高纪录也一直由茄楚兴达港保持,在渔汛期,茄楚人谈的、忙的、挂念的都是乌鱼,街道上曝晒的也是橙黄耀眼的乌鱼子。
乌鱼子的加工制作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从挑选雌鱼到采卵、绑线、清洗、去血、盐渍、脱盐、压平整形、干燥、再整形、成品等一套完整工序。20世纪初,为适应乌鱼子主要消费市场——日本的需求,台湾曾聘请长崎的乌鱼子加工专家传授技术,经过长期的研究改进,目前台湾的加工技术已超过日本。
原则上乌鱼子越大片(当地称为“大比”)越昂贵,200克以上是特级,好的乌鱼子外形美观,大小厚薄一致,没有残肉或其他附着物,没有伤痕、染血,卵粒齐整,色橙黄而有透明感,干湿适中,软硬合宜,风味、口感俱佳。
欣叶乌鱼子的烤法与蔡先生所记有所不同:
先用米酒将乌鱼子两面略泡,再撕去外膜,最后以明火或是烤箱将乌鱼子两面快速烤一下即可,温度应控制在300摄氏度,避免烤得太干、太熟。
林师傅为我准备了四道乌鱼子料理:
烤乌鱼子两道——一种传统,配斜切成椭圆片的青蒜茎,以白萝卜片清口;一种创意,用苹果片夹乌鱼子。乌鱼子于海味的醇鲜之外带一点酸,口感软中带硬,略显松散,又稍稍黏牙。配青蒜只是去腥,配苹果则甜脆、果香与咸香交融,产生仿佛蛋糕的香味。
孔雀乌鱼子是将处理过的乌鱼子包裹上手打花枝浆与海苔片,油炸成金黄色,晾凉,切片,再摆盘成孔雀开屏状。配上58度的金门高粱——酒香而洌,入口如刀——余韵竟是浓浓的花香,在齿颊间徘徊不去。
我最爱的是乌鱼子炒饭。烤乌鱼子切小丁,一部分加姜末、芥蓝丁做成蛋炒饭,剩下的撒在饭的表面,可以同时尝到炒、烤乌鱼子的风味。这一组合产生像玉兰片的干笋香,有既软且散的米粒衬托,乌鱼子的软、散变得更加清晰、迷人,使牙齿、牙龈格外受用,越嚼越香,忍不住又添了一大碗。, 百拇医药(戴爱群)
首先将包着它外面的一层薄膜剥开,找到头上或尾端厚一点的部分,用指甲或尖刀挑开,便能顺利地撕净。
用一根大蒜(其实是大棵的青蒜)在尾部直切,成一迷你扫帚,蘸绍兴酒或白兰地,轻轻地涂在乌鱼子上,就可在微弱的炭炉上烤。功夫花在细心上,等涂着的酒烤干了,即刻翻之,又涂另一面。如此反复数次,使蒜味和酒侵入,除其腥气。鱼子亦由生转熟,表面微焦,并起细泡,而中心将熟未全熟,带有油脂,为最高境界。切乌鱼子一般都直切,呈长方形,极不雅观。须横片,道理像横片金华火腿最好的部分一样,但不能太薄。吃时夹一片大蒜(还是青蒜茎切片)、一片薄萝卜,才不至太咸,为天下最佳之下酒菜。
蔡先生妙笔生花,令我悠然神往。终于,有机会在北京的欣叶台菜品尝到正宗乌鱼子。
餐厅行政主厨林志振先生入行已近35年,1985年加盟欣叶,2004年担纲北京店厨房。据他介绍,所谓乌鱼子其实是乌鱼卵巢的干制品。乌鱼,学名鲻鱼,是底栖类洄游性鱼类,诞生在台湾新竹以南的西南沿海,产卵场在东港、枋寮附近,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5~23摄氏度。孵化后的鱼苗随着西南暖流北上,到祖国大陆沿海的海底沙地或者河口栖息、长大。
每年冬季寒流来临时,成熟的乌鱼就会从长江口等处的海底浮上海面,同时沿着台湾西南海岸约20摄氏度的水温向南游来,并逐渐集合成群。
渔民也在此时出海“捕乌”,由于乌鱼子价高,如果丰收,就可以过一个富裕的新年。根据高雄茄楚渔民的经验,每年冬至前后各十天是最佳捕捞期,正如民谚所云:“冬节食乌正当时。”
乌鱼是渔民的好朋友,每年都会定期而来,仿佛言而有信,所以又被称为“信鱼”。而茄楚沿海由于海底地形的变化,鱼群特别集中,号称“乌鱼子的故乡”,“捕乌”最高纪录也一直由茄楚兴达港保持,在渔汛期,茄楚人谈的、忙的、挂念的都是乌鱼,街道上曝晒的也是橙黄耀眼的乌鱼子。
乌鱼子的加工制作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从挑选雌鱼到采卵、绑线、清洗、去血、盐渍、脱盐、压平整形、干燥、再整形、成品等一套完整工序。20世纪初,为适应乌鱼子主要消费市场——日本的需求,台湾曾聘请长崎的乌鱼子加工专家传授技术,经过长期的研究改进,目前台湾的加工技术已超过日本。
原则上乌鱼子越大片(当地称为“大比”)越昂贵,200克以上是特级,好的乌鱼子外形美观,大小厚薄一致,没有残肉或其他附着物,没有伤痕、染血,卵粒齐整,色橙黄而有透明感,干湿适中,软硬合宜,风味、口感俱佳。
欣叶乌鱼子的烤法与蔡先生所记有所不同:
先用米酒将乌鱼子两面略泡,再撕去外膜,最后以明火或是烤箱将乌鱼子两面快速烤一下即可,温度应控制在300摄氏度,避免烤得太干、太熟。
林师傅为我准备了四道乌鱼子料理:
烤乌鱼子两道——一种传统,配斜切成椭圆片的青蒜茎,以白萝卜片清口;一种创意,用苹果片夹乌鱼子。乌鱼子于海味的醇鲜之外带一点酸,口感软中带硬,略显松散,又稍稍黏牙。配青蒜只是去腥,配苹果则甜脆、果香与咸香交融,产生仿佛蛋糕的香味。
孔雀乌鱼子是将处理过的乌鱼子包裹上手打花枝浆与海苔片,油炸成金黄色,晾凉,切片,再摆盘成孔雀开屏状。配上58度的金门高粱——酒香而洌,入口如刀——余韵竟是浓浓的花香,在齿颊间徘徊不去。
我最爱的是乌鱼子炒饭。烤乌鱼子切小丁,一部分加姜末、芥蓝丁做成蛋炒饭,剩下的撒在饭的表面,可以同时尝到炒、烤乌鱼子的风味。这一组合产生像玉兰片的干笋香,有既软且散的米粒衬托,乌鱼子的软、散变得更加清晰、迷人,使牙齿、牙龈格外受用,越嚼越香,忍不住又添了一大碗。, 百拇医药(戴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