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茶·健康天地》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452456
吃为何让人心满意足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日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9年第4期
     俗语说,“吃饱喝足不想家”,很形象地说明了吃让我们感觉到安全、满足。吃可以同时承载我们身心两方面的需求与满足,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营养学上有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人有两副脑子,一副是大脑,另一副是肠子。肠子可以像大脑一样制造出许多神经介质,人体2/3的血清素——“快乐”神经介质,是在肠道里制造的。食物一进入肠道,信息会立即传至大脑,因此适当的食物会令我们觉得快乐,不恰当的食物则会令我们感觉焦虑或忧郁。

    这是吃改变情绪的生物学基础,从深层心理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一段口腔期满足的心理发育阶段,称之为口欲期。口欲期从我们出生延续到1岁半,主要以口腔欲望的满足为特征,口腔是满足欲望的最重要器官。如果口欲期的发育阶段顺利度过,会自然进入到下一个心理发育阶段,并且不会对吃有超出常人的兴趣。反之,如果在口欲期,家长强行纠正孩子的吃手行为,会导致孩子严重的焦虑反应和行为障碍。从而出现过了口欲期孩子仍然有吃手的習惯,或是咬指甲、啃脚丫等“过度补偿”行为。贪吃就是很典型的“过度补偿”心理,类似的行为还包括抽烟、喝酒、饶舌、爱唠叨等。

    “过度补偿”是成人的大脑里,装着一副婴儿的应对模式,为的是有效缓解我们遭遇不安、孤独或是空虚无聊时的焦虑、恐惧、退缩等情绪。

    比如,很多地方有操办“白”喜事的风俗,“白”喜事本来指的是亲人离世这类让人非常难过的事情,但人们用聚集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方式,回避内心的丧失之痛,试图用形式上的“喜”冲淡内心里的“哀伤”,一旦吃喝的形式结束,哀伤情绪会卷土重来。

    所以,吃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处理自己的情绪,而是用肤浅的方式满足着深层的需求。处理我们的情绪意味着处理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具体到行为层面,就是要逐步改掉自己贪吃的毛病,学会升华到更高级的口腔满足方式,比如把唠叨变成有意义的演说、把饶舌变成出色的歌唱、戒掉烟酒成瘾等行为。, 百拇医药(林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