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立冬\小雪)
其次,穿着方面,应加强腿和脚的保暖。腿脚不暖容易伤肾。一些年轻人着装偏于身材线条美而忽视了防寒,容易落下病根。
再者,行为方面,应注重于“藏”字。
冬三月万物闭藏,冬主藏,是为了保护阳气,以利春天的生发。如果阳气藏得好,来年春天就精力充沛;如果藏阳不足,人就会容易受寒,如果大汗淋漓的话,则会泄了阳气。这两种情况均易在来年春天时因为缺少阳气的生发力量,为一年的身心健康蒙上阴影,从而发病。
中医讲,在湿寒气候下的养生,应以每天生发的阳气来御寒,而生发阳气的关键就在于早晨“惊蛰”,即5点起床。按北京时间来分,就相当于3点为一天的立春,4点为雨水,5点为惊蛰,6点为春分,7点为清明。5点惊蛰时分人体内阳气已动,人起床活动,阳气转为清气,6点阴阳分明,7点上清下明。如果5点惊蛰不起,阳气就会转为浊气,6点阴阳不分处于混沌状态,7点上不清下不明。
, http://www.100md.com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古代的早卧指一更天,即戌时(19-21点)的戌初(19点)睡;晚卧指二更天,即亥时(21-23点)的亥初(21点)睡;早起为鸡鸣之时,即寅时(3-5点)的寅初(3点)起;晚起为天亮之前,即卯时(5-7点)的卯初(5点)起。所以,小雪时节,最好是晚上9点就要睡觉,早上7点前起床最适宜。
同样,在中医来讲,一天就是一个小四季,早上的3-9点就相当于一日之春,如果“春天”的头没开好,阳气未能完好生发,就会出现面脏、皮肤粗糙、气色浑浊、头昏脑胀,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无春就无夏”。
除此之外,小雪藏阳涉及的内容还包括,如:白天应减少冷天、风天外出的时间;晚上应早回家早睡觉,记住,不要洗头后头发未干时睡觉、外出,以防止生头风病;休闲活动时,不要按摩后背,不要泡澡、蒸桑拿出大汗,不要锻炼得大汗淋漓等。在情志方面不可发怒、吵架,否则情志受伤,春天就会精神不振。平时要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还有就是要注意,一定要戴帽子、系围巾,很多人因为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围巾。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护阳气。
, 百拇医药
总之,围绕冬主藏的自然规律,在此阶段注意温补肾阳,只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保持宁静的心态,第二年人体阳气的生发就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小雪降忧愁,远离抑郁,别让天气左右心情
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加重病情。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来说,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所致,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出现的七情变化,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传导物质中,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引起了忧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
, http://www.100md.com
所以,对于有抑郁症倾向或症状的人来说,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要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羟色胺的稳定;多听音乐让那美妙的旋律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在众多的食物中,此季节最适宜饮食的首选香蕉。香蕉含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菜肴来说,可以常食芹菜炒香菇,即芹菜400克,水发香菇50克,二者加调味品同炒,可缓解抑郁情绪的发生。
古人强调,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内,要谨守虚无,心神宁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意思就是说,思想清静,畅达情志,可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这便是“静者寿,躁者夭”的最好说明了。
, 百拇医药
小雪易“上火”,多食降气食物以清火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从这个节气开始,东北风刮得比较多,这时候北方室内开始供暖,而室外寒冷。如果这时候人要是穿得很严实,体内热气就会散发不出去,容易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其表现就是口腔溃疡,甚至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了。
此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是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少吃,因为这也会助长体内的“内火”。所以这个季节,应该多吃些清火降气的食物。如白萝卜、白菜等当季食物,不仅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更能清火降气、消食,所以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另外,冬天在室内待久了,大多数人会觉得口鼻干燥,这时候不妨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寒为冬令主气,警惕寒邪致病
, http://www.100md.com
《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
在二十四节气中,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六邪之中,“寒”为冬季主气,寒为水气而通于肾,与肾水相应。由于冬季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因此寒病多发于冬季。
寒邪为病,其致病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是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所以寒邪侵袭人体的时候,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受损,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出现身体温度降低、手足发凉,甚至出现冻疮。另外,深重的寒气,还可以损伤全身的阳气。如寒邪束表,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若寒邪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如伤及脾胃,会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 http://www.100md.com
二是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寒胜必痛,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一样,所以病状各异。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三是寒性收引。寒气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袭经络关节,会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如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儒门事亲》讲,小雪亥上终之气,“终之气为病,多发风痰、风寒湿痹四肢……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类。”意即治疗这一类疾病,可使用发汗之类的方法。因为经过发汗之后,毛孔开泄,汗液外出,体温下降,有些疾病因此就好了。古人总结讲,身体发热虽然温度很高,但是一经汗出就可退烧。因此,用发汗散寒法治疗外感疾病一直是中医学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烤火发汗、运动发汗以及药物发汗等。
人体是否发病,关键是要看人体的正气是否健旺。同一个气候之下,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关键是人体的抗病能力不同,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小雪时节,避寒就温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外在的气候变化,来调适自身的正气,才能祛病于身外,养生就是顺四时。, 百拇医药(王彤)
再者,行为方面,应注重于“藏”字。
冬三月万物闭藏,冬主藏,是为了保护阳气,以利春天的生发。如果阳气藏得好,来年春天就精力充沛;如果藏阳不足,人就会容易受寒,如果大汗淋漓的话,则会泄了阳气。这两种情况均易在来年春天时因为缺少阳气的生发力量,为一年的身心健康蒙上阴影,从而发病。
中医讲,在湿寒气候下的养生,应以每天生发的阳气来御寒,而生发阳气的关键就在于早晨“惊蛰”,即5点起床。按北京时间来分,就相当于3点为一天的立春,4点为雨水,5点为惊蛰,6点为春分,7点为清明。5点惊蛰时分人体内阳气已动,人起床活动,阳气转为清气,6点阴阳分明,7点上清下明。如果5点惊蛰不起,阳气就会转为浊气,6点阴阳不分处于混沌状态,7点上不清下不明。
, http://www.100md.com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古代的早卧指一更天,即戌时(19-21点)的戌初(19点)睡;晚卧指二更天,即亥时(21-23点)的亥初(21点)睡;早起为鸡鸣之时,即寅时(3-5点)的寅初(3点)起;晚起为天亮之前,即卯时(5-7点)的卯初(5点)起。所以,小雪时节,最好是晚上9点就要睡觉,早上7点前起床最适宜。
同样,在中医来讲,一天就是一个小四季,早上的3-9点就相当于一日之春,如果“春天”的头没开好,阳气未能完好生发,就会出现面脏、皮肤粗糙、气色浑浊、头昏脑胀,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无春就无夏”。
除此之外,小雪藏阳涉及的内容还包括,如:白天应减少冷天、风天外出的时间;晚上应早回家早睡觉,记住,不要洗头后头发未干时睡觉、外出,以防止生头风病;休闲活动时,不要按摩后背,不要泡澡、蒸桑拿出大汗,不要锻炼得大汗淋漓等。在情志方面不可发怒、吵架,否则情志受伤,春天就会精神不振。平时要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还有就是要注意,一定要戴帽子、系围巾,很多人因为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围巾。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护阳气。
, 百拇医药
总之,围绕冬主藏的自然规律,在此阶段注意温补肾阳,只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保持宁静的心态,第二年人体阳气的生发就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小雪降忧愁,远离抑郁,别让天气左右心情
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加重病情。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来说,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所致,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出现的七情变化,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传导物质中,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引起了忧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
, http://www.100md.com
所以,对于有抑郁症倾向或症状的人来说,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要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羟色胺的稳定;多听音乐让那美妙的旋律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在众多的食物中,此季节最适宜饮食的首选香蕉。香蕉含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菜肴来说,可以常食芹菜炒香菇,即芹菜400克,水发香菇50克,二者加调味品同炒,可缓解抑郁情绪的发生。
古人强调,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内,要谨守虚无,心神宁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意思就是说,思想清静,畅达情志,可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这便是“静者寿,躁者夭”的最好说明了。
, 百拇医药
小雪易“上火”,多食降气食物以清火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从这个节气开始,东北风刮得比较多,这时候北方室内开始供暖,而室外寒冷。如果这时候人要是穿得很严实,体内热气就会散发不出去,容易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其表现就是口腔溃疡,甚至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了。
此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是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少吃,因为这也会助长体内的“内火”。所以这个季节,应该多吃些清火降气的食物。如白萝卜、白菜等当季食物,不仅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更能清火降气、消食,所以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另外,冬天在室内待久了,大多数人会觉得口鼻干燥,这时候不妨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寒为冬令主气,警惕寒邪致病
, http://www.100md.com
《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
在二十四节气中,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六邪之中,“寒”为冬季主气,寒为水气而通于肾,与肾水相应。由于冬季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因此寒病多发于冬季。
寒邪为病,其致病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是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所以寒邪侵袭人体的时候,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受损,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出现身体温度降低、手足发凉,甚至出现冻疮。另外,深重的寒气,还可以损伤全身的阳气。如寒邪束表,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若寒邪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如伤及脾胃,会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 http://www.100md.com
二是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寒胜必痛,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一样,所以病状各异。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三是寒性收引。寒气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袭经络关节,会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如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儒门事亲》讲,小雪亥上终之气,“终之气为病,多发风痰、风寒湿痹四肢……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类。”意即治疗这一类疾病,可使用发汗之类的方法。因为经过发汗之后,毛孔开泄,汗液外出,体温下降,有些疾病因此就好了。古人总结讲,身体发热虽然温度很高,但是一经汗出就可退烧。因此,用发汗散寒法治疗外感疾病一直是中医学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烤火发汗、运动发汗以及药物发汗等。
人体是否发病,关键是要看人体的正气是否健旺。同一个气候之下,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关键是人体的抗病能力不同,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小雪时节,避寒就温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外在的气候变化,来调适自身的正气,才能祛病于身外,养生就是顺四时。, 百拇医药(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