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婚育与健康》 > 202011
编号:13794022
浅谈古今方剂君药认定标准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日 《婚育与健康》 202011
     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方原则,其确定的根据,主要是依据药物在方中发挥作用的主次,还与药效大小和用量轻重有关。一般而言,一首方剂中君药是必备的,但其认定标准古今始终没有统一。

    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方剂是在辨证、立法之后,选定适当的药物与用量组合而成的。其结构一般包括君、臣、佐、使4个部分或者4种角色,而君药无疑是其中的主角或者核心,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尽管《黄帝内经》已对方剂中的药物分工做了明晰划分,对组方规则、制度也予以明确限定,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方剂君药的认定标准却并不一致,时有异议,影响着理解与应用。就此,笔者梳理出以下意见,与同行研习、探讨。

    主病、主证者为君药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方剂中药物身份的界定。对此,后世医家几乎无异见,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说:“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治方之要也。”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景岳也曾说:“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明代医家何伯斋进一步解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

    而对于“主病之谓君”的疑义,主要在于对“病”的认识上。《黄帝内经》中提出的病名,不仅未进行定义,还对每个病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转归、预后等,也缺乏完整的描述。

    至于“证”,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所提及,即“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