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
第1页 |
参见附件(139KB,1页)。
关键词:《内经》;针刺;补泻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2—0030-01
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是通过诊断、辨证、选穴、施术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所谓“施术”,就是在选定的穴位上运用针刺、艾灸等手法;在运用手法时,又必须根据病症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诚如《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1 针刺补泻的作用和意义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1]。针刺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2],从而起到“补虚”的作用;针刺泻法在于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从而起到“泻实”的作用。所以,针刺补泻的作用,就在于“补虚泻实”,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进人体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内经》中关于针灸理论和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是后世各家针法的基础,尤其是《灵枢》更为突出,所以被称为《针经》。因此,掌握了《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掌握了针刺补泻手法的根本,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后世医家的针刺手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个人针刺技术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手法
《内经》中虽然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刺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