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褥疮36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褥疮;疗效
中凰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31—02
褥疮是指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因久坐着席而生疮,故又名“席疮”。褥疮初起,经治疗护理可痊愈。而褥疮后期,出现溃烂、渗流滋水,经久难愈,临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褥疮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46岁~72岁;病程1~3个月8例,3~5个月11例,5~7个月15例,8个月以上2例。根据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类型。轻度患者20例,局部受压,皮肤颜色暗红,或有痹痛,或麻木不仁,局部有硬结,但未有溃烂;中度患者13例,局部皮肤暗红加重或紫黑色,出现水疱,并有溃烂腐肉,分界不清;重度患者3例,创口溃烂流脓,周围红肿灼热。
1.2临床表现初起患者受压部位皮肤出现暗红,渐趋暗紫,随后迅速变成坏死皮肤,坏死处液化溃烂,形成环周状溃烂后,渗出、腐烂,形成溃疡,有脓液、坏死脓臭味,可深及筋膜、肌层、骨膜,腐烂组织逐渐脱落,出现红色肉芽,疮面深至骨的部位,肉芽组织生长缓慢。若创面不能正常愈合,坏死腐烂组织蔓延,溃疡面日渐扩大,周围肿势继续发展,溃疡面呈绿色或脓水腥臭稀薄,或如粉浆污水。
1.3诊断标准①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②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重病卧床不起,长时间昏迷的患者;③皮损初起为暗红色,渐趋暗紫,迅速变成黑色坏死皮肤,坏死皮肤与周围形成明显分界,溃疡明显可深及筋膜、肌层、骨膜。
2治疗方法
2.1内服方黄芪50g,当归15g,地龙10g,川芎15g,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皂角10g,马齿苋10g,毛诃子10g,甘草5g,甲珠6g,马勃15g,黄药子15g,败酱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4~5服,15剂为1疗程。
2.2外用方创面用跌打万花油外擦局部,可防止创口扩大蔓延。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肉芽组织鲜红,周围皮肤开始生长;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肉芽组织逐渐变红;无效: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变,创面扩大,肿势继续发展。
3.2治疗结果运用本方治疗,轻度者20例,1个疗程内治愈14例,2个疗程治愈者6例;中度者13例,2个疗程治愈者10例,3个疗程治愈者3例;重度者3例,3个疗程好转2侧,无效1例,好转率为66.7%。
4讨论
祖国医学称褥疮为“席疮”,《外科启玄》中指出:“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损而成。”此后,《疡医大全·席疮门主论》引用申斗垣的论述日:“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闯,当用马勃软衬,庶不致损而又损,昼夜呻吟也,病人旦见席疮,死之征也”。其中对褥疮的成因、发病部位及预后等言之甚祥。褥疮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卧床不起,长期昏迷的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不起,久卧则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日久而气血亏虚,复因受压的部位气血失于流通,不能营养肌肤,引起肌肤失养而坏死肉腐,导致溃疡形成。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等,由于本病部位特殊,病情复杂,药物难达病所,治疗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褥疮取其补气、活血及通络之功,方中重用黄芪,取其补气益血之功,使气旺血亦行,再取其托毒生肌之功,使腐去新生,去瘀而不伤正;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地龙活血通络,使其创面血行畅通;甲珠、败酱草、马勃、马齿苋、黄药子、皂角消肿排脓、解毒消炎、去腐生新,促进溃疡愈合;毛诃子、甘草收敛养血,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免疫调节作用,对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归对人体的造血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另外还有抗菌、抗炎、镇痛、抗损失及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的作用;红花有改善微循环,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抗炎及免疫抑制等作用;马齿苋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如对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强。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起到“标本”兼治之效。, 百拇医药(李振宏)
中凰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31—02
褥疮是指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因久坐着席而生疮,故又名“席疮”。褥疮初起,经治疗护理可痊愈。而褥疮后期,出现溃烂、渗流滋水,经久难愈,临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褥疮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46岁~72岁;病程1~3个月8例,3~5个月11例,5~7个月15例,8个月以上2例。根据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类型。轻度患者20例,局部受压,皮肤颜色暗红,或有痹痛,或麻木不仁,局部有硬结,但未有溃烂;中度患者13例,局部皮肤暗红加重或紫黑色,出现水疱,并有溃烂腐肉,分界不清;重度患者3例,创口溃烂流脓,周围红肿灼热。
1.2临床表现初起患者受压部位皮肤出现暗红,渐趋暗紫,随后迅速变成坏死皮肤,坏死处液化溃烂,形成环周状溃烂后,渗出、腐烂,形成溃疡,有脓液、坏死脓臭味,可深及筋膜、肌层、骨膜,腐烂组织逐渐脱落,出现红色肉芽,疮面深至骨的部位,肉芽组织生长缓慢。若创面不能正常愈合,坏死腐烂组织蔓延,溃疡面日渐扩大,周围肿势继续发展,溃疡面呈绿色或脓水腥臭稀薄,或如粉浆污水。
1.3诊断标准①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②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重病卧床不起,长时间昏迷的患者;③皮损初起为暗红色,渐趋暗紫,迅速变成黑色坏死皮肤,坏死皮肤与周围形成明显分界,溃疡明显可深及筋膜、肌层、骨膜。
2治疗方法
2.1内服方黄芪50g,当归15g,地龙10g,川芎15g,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皂角10g,马齿苋10g,毛诃子10g,甘草5g,甲珠6g,马勃15g,黄药子15g,败酱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4~5服,15剂为1疗程。
2.2外用方创面用跌打万花油外擦局部,可防止创口扩大蔓延。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肉芽组织鲜红,周围皮肤开始生长;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肉芽组织逐渐变红;无效: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变,创面扩大,肿势继续发展。
3.2治疗结果运用本方治疗,轻度者20例,1个疗程内治愈14例,2个疗程治愈者6例;中度者13例,2个疗程治愈者10例,3个疗程治愈者3例;重度者3例,3个疗程好转2侧,无效1例,好转率为66.7%。
4讨论
祖国医学称褥疮为“席疮”,《外科启玄》中指出:“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损而成。”此后,《疡医大全·席疮门主论》引用申斗垣的论述日:“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闯,当用马勃软衬,庶不致损而又损,昼夜呻吟也,病人旦见席疮,死之征也”。其中对褥疮的成因、发病部位及预后等言之甚祥。褥疮多见于半身不遂,下肢瘫痪,久病卧床不起,长期昏迷的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不起,久卧则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日久而气血亏虚,复因受压的部位气血失于流通,不能营养肌肤,引起肌肤失养而坏死肉腐,导致溃疡形成。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等,由于本病部位特殊,病情复杂,药物难达病所,治疗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褥疮取其补气、活血及通络之功,方中重用黄芪,取其补气益血之功,使气旺血亦行,再取其托毒生肌之功,使腐去新生,去瘀而不伤正;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地龙活血通络,使其创面血行畅通;甲珠、败酱草、马勃、马齿苋、黄药子、皂角消肿排脓、解毒消炎、去腐生新,促进溃疡愈合;毛诃子、甘草收敛养血,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免疫调节作用,对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归对人体的造血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另外还有抗菌、抗炎、镇痛、抗损失及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的作用;红花有改善微循环,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抗炎及免疫抑制等作用;马齿苋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如对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强。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起到“标本”兼治之效。, 百拇医药(李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