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68873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云南中医药杂志》 2008年第1期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40-0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学噎膈、吐酸、胃痞、胃痛、梅核气、反胃、胸痹、嘈杂等范畴。本病发病率高,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近年来,中医界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将近十年来的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反流性食管炎因无统一病名规范,故临床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亦不尽相同。古人认为,其本为胆病及胃。《灵枢·四时气篇》所谓:“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胃为六腑之一,胆为奇恒之腑,肝胆相表里,若肝气疏泄失常,影响胆腑,致胆汁不循常道,横逆犯胃,则胆胃俱病。现代中医学者认为,食管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与脾胃相表里,一升一降,共司受纳运化和输布功能。外邪入侵,食滞、肝郁等原因使胃气郁而不降,胃郁日久,从阳化热,中焦气滞,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从而导致胃气不降,湿热中阻。而脾胃运化与肝之疏泄有关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