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象药理学的利与弊(2)
第1页 |
参见附件(1862KB,3页)。
皮散为例:生姜皮为根茎之皮,桑白皮为根皮,大腹皮为果皮,茯苓皮为菌核之外皮,这种概念的不确定性则很难遵循为规律。如同为根皮的地骨皮、牡丹皮则具有人血分而凉血、清热之效,而以植物枝、干之皮人药的肉桂、厚朴、杜仲似乎不在此例。又如认为色黄的药物归脾经,但麻黄色黄归肺经而不入脾经;再如白扁豆性状似肾但入脾而不入肾经。
法象药理学有时是在药物功效确定之后的说理,完全无损于药物固有功效的认识。但有时会望文生义从药物的外部特征推导出一个不正确的功效。如清代医家张志聪云天麻“形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易仿十二辰十二子,在外应六气之司天。天麻如皇极之居中,得气运之全,故功同五芝,力倍五参,为仙家服食上品,是以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天麻为祛风之要药,而言其有补益作用,明显带有直觉和猜想。因此,法象药理学很容易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潭,仍不能真正揭示药效之由。
2.2 法象药理学将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混为一谈法象药理学利用药物的外部特征来分析药物的功效,很显然是将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混为一谈。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使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性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二者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清代医家张志聪在《本草崇原》论述葛根时提到:“葛根延引藤蔓,则主经脉,甘辛粉白,则入阳明,皮黑花红,则合太阳,故葛根为宣达阳明中土之气,而外合于太阳经脉之药也。……起阴气者,藤引蔓延,从下而上也。解诸毒者,气味甘辛和于中而散于外也”。清末医家唐宗海也提到“葛根其藤最长,其根入土最深,吸引土下黄泉之水气,以上于藤,有如太阳经引膀胱水中之阳气,以上达于经脉也。……此理更无以异”。这种以药物性状来解释药物性能的方法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3 正确对待法象药理学
法象药理学直到今天仍影响巨大,仍是中药最常用的说理工具之一。《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珍玉》曾举例说:“植物药的入药部位对中药性能也有重要的影响,子、叶、花有向上、向外生长之性,故子、叶、花入药,治上焦病。……先生举例说,全部《伤寒论》的活血化瘀方,如抵当汤、抵当丸、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乃至于大黄蛰虫丸中都没有红花,这是按中医理论整体指导组方的体现,仲景所以不用红花,是因为它是花,其性向上向外,《伤寒论》之瘀血在下焦,故不用”。
对法象药理学,应正确认识、评价,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轻易否定。而应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积极利用其合理的一面,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6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