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09年第9期
编号:11852260
浅析《针灸资生经》艾灸疗法医案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1日 《云南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9期
     摘要:宋代政府对针灸学的高度重视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影响了中医学出版物发行的数量和影响度。《针灸资生经》是宋代针灸学著作中学术成就较高的一部。书中记载史灸疗法医案三十二则,均有人名、病名、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评价,内容非常充实。通过对其中艾灸疗法医案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1)灵活运用艾灸疗法,并与其他疗法相配合;(2)善于总结经验,博采众长;(3)辨证严谨,取穴精简;秉承前人经验,但不拘泥。

    关键词:《针灸资生经》;艾灸疗法;医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46—02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宋代出版业的发展,这项发明也直接影响了中医学出版物的发行数量和影响度。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针灸学专著,其中以《针灸资生经》的成就最高,它不但将宋代以前的灸疗理论继承下来,还用大量的医案作为论证,来印证艾灸疗法的理论。《针灸资生经》中记载艾灸疗法医案三十二则,均有人名、病名、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评价,内容非常充实。通过对其中艾灸疗法医案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

    1 灵活运用艾灸疗法,并与其他疗法相配合

    受晋唐时期葛洪、王焘舍针取灸思想的影响,加上南宋时期艾灸疗法的盛行,王执中很推崇艾灸疗法,但是他不拘泥于独取灸法,而是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艾灸,合理地配合药物及针灸治疗。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膝痛》中有一则医案中,王氏记录自己的弟弟膝部酸疼,服用附子而愈。后来自己膝部酸疼,艾灸犊鼻穴而愈。可见药与艾灸有其相通的地方。他还在医案中提到了“但按其穴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这样一个经验方法,并且提倡“药与灸不可偏废”。又如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肾虚》载有一则治疗小肠气的医案:“有一兵患小肠气。依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壮(足第二指下第一节曲纹中心)。略效而再发。恐壮数未多也。予以镇灵丹十粒与之,令早晚服五粒而愈。”在这则医案中,王执中在后面作了下面的论述:“灸固捷于药,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药相当者见效之速。且灸且药,方为当尔。”王氏首先肯定了灸疗的效果,即“灸固捷于药”,但同时还强调,灸药并用,常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与唐代王焘“唯取灸法”形成鲜明的对比。《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六·头旋(头重)》载,王执中母亲曾患头晕,王氏用除痰药加上艾灸头风诸穴而痊愈,这也是灸、药并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以上医案说明王执中的学识比较广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病方法灵活,提倡针灸药并用,不可偏废。

    2 善于总结经验,博采众长

    王执中比较善于通过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六·鼻衄》载,一次王执中母亲患鼻衄,为灸上星而痊愈,另一人鼻出血,王执中让他艾灸囟会而痊愈,此后王执中总结道:“则知囟会上星皆治鼻衄。”同是囟会一穴,《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载王执中脑冷,灸囟会而愈,另外一个人患头风,灸囟会而愈。王氏发现《铜人明堂经》中只说囟会治疗鼻塞不闻香臭等疾,而自己所遇到的医案又显示艾灸囟会具有其他的作用,如治疗脑冷、头风等,所以特意记录下来,以补其缺。《针灸资生经》中的医案并不只是王执中自己的f临床心得,也记录来自各方的比较精彩的艾灸疗法医案,博采众长,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启发。《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疝》载王执中的弟弟小时候举重得疝气之疾,曾经有一个道人为其艾灸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各灸七壮即愈。王执中记录下来,并用在其他患小肠气的患者身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尸厥》中,王执中还记录一则妇科医案:有一妇女患产后暴卒,她的母亲是一个名医女,为她艾灸会阴及三阴交数壮而苏醒。从这则医案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艾灸疗法应用非常普遍,而且医生的平均治疗水平较高,而且“医女”作为一种职业并不是非常罕见的。王执中没有偏见,只要是精彩的医案便记录下来,以便自己和其他人参考。

    3 辨证严谨,取穴精简

    《针灸资生经》中所附艾灸疗法医案内容涉及内、外、妇各科,虽然涉及广泛,不过无一不是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例如下面一则医案:有贵人久患喘。夜卧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夹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亦有暴喘者。予知是痰为梗。令细锉厚朴七八钱重。以姜七片水小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过数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当灸肺俞。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谬刺肺俞。令灸而愈。亦有只谬刺不灸而愈。此病有浅深也。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喘(余见咳嗽)》同是喘证,一人从“夏月亦衣夹背心”来判断是膏肓病,令灸膏肓。而另一人暴喘着,王执中则辨为“痰喘”,为灸肺俞而治愈,同病而异治,这是王执中重视辨证的具体体现。

    再如下面的一则医案:舍弟腰疼。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初不灸也。屡有人腰背伛偻来觅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令归灸即愈。筋会阳陵泉也。然则腰疼又不可专泥肾俞。不灸其他穴也。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腰痛》同是腰痛,前一个人辨证为肾虚,则用火针治愈,后面一人,辨证为“筋病”为其艾灸筋会阳陵泉而治愈,上面两则医案也是同病而异治,体现了王氏辨证的严谨性,而且还交待了病有深浅,而治法也有异同,提示治病不可拘泥。在辨证精当的基础上,王执中艾灸疗法的取穴十分精练,常常三两处穴位,甚至只取一处便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下面的三则医案:王执中母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穴而愈。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心忧悲》予尝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久之。因灸脐中。遂不登溷。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溏泻》有老妪大肠中常若里急后重。甚苦之。自言人必无老新妇此奇疾也。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肠痈》。这三则医案无不是快速找到症结所在,然后选取一穴,一灸而愈。可见王执中中医功底的深厚和辨证论治水平的高超。

    4 秉承前人经验,但不拘泥

    前人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王执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首先想到汲取前人的理论经验,如下面这则医案:施秘监尊人,患伤寒咳甚,医告技穷。试检《针经》于结喉下灸三壮,即瘥。盖天突穴也,神哉。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咳逆》在这则医案中,当“医告计穷”的时候,王执中便翻阅《针经》,并且按照《针经》的指导,只灸天突穴三壮就治好了病人。这也提示我们,重视古人的理论和经验,对临床研究是十分有好处的。但是王执中并不是为古人的理论和经验所限制,他还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比如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肩背酸痛》中的一则医案中,王执中记载自己肩背痛,便按照《外台》、《千金》的方法艾灸膏肓俞,没有效果,于是自行艾灸肩井三壮而愈,最后王氏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此知虽灸膏肓而他处亦不可不灸。”这是汲取古人经验又不拘泥于古人经验的力证。

    对前人的理论经验,王执中懂得融会贯通,如下面一则医案:有人患痫疾。发则僵仆在地。久之方苏。予意其用心所致。为灸百会。又疑是痰厥致僵仆。为灸中管。其疾稍减。未除根也。后阅脉诀后通真子有爱养小儿、谨护风池之说。人来觅灸痫疾。必为之按风池穴。皆应手酸疼。使灸之而愈。(小儿痫。恐亦可灸此。)摘自《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癫疾(余论风痫)》王执中由“爱养小儿,谨护风池”之说,联想到痫疾的治疗,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够启前人之所未发,举一反三,加以融会贯通,是王执中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敢于怀疑,敢于变通,为后世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总之,《针灸资生经》所载的艾灸疗法医案体现了王执中在艾灸疗法理论和临床上的成就,代表了宋代艾灸疗法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http://www.100md.com(马力群 秦文敏 许能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