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1期
编号:12085210
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1期
     关键词:黄褐斑;发病机制;辨证论治;综述

    中图分类号:R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67-02

    黄褐斑是中医皮肤科一种常见多发病,表现为面部呈现局限性皮肤色素沉着的褐色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少数男性也有发病。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祖国传统医学称之为黧黑斑。西医对本病病因认识尚不明确,而中医辨证论治本病多有成效,现就黄褐斑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机考究

    《女科百问》曰:“面黑奸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该观点已经认为“黑皯”的病因是“痰饮渍脏”和“腠理受风”,而致“血气不调,不能荣于皮肤”。后世多以此观点为根本,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完善并发展之。

    1.1脏腑功能失调《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普济方》曰:“肝肾阴血亏虚,水不制火,血弱不能外荣于肌肤,火燥结成黧斑。”多数医家认为肝、脾、肾是常见受损的脏器。陈彤云根据五色归五脏的藏象理论(脾主黄,肾主黑,肝主青)认为: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若肝郁不舒,则气血郁结。脾统血,主运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若脾虚失摄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