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081232
自拟止痒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52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田敏,熊炜,徐昭,陈利远
第1页

    参见附件(1266KB,2页)。

     摘要:目的:对比止痒汤、中成药、西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3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止痒汤组52例,中成药组46例,对照组32例,分别治疗20d后观察疗效。结果:止痒汤组总有效率为90.83%,中成药组总有效率为80.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经统计学处理,止痒汤组总有效率与中成药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止痒汤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疗效好,且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皮肤瘙痒症;止痒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29-02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皮肤瘙痒症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之分,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最初皮肤瘙痒仅局限于一处,进而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由于不断搔抓,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中医称之为风瘙痒。皮肤瘙痒症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属中医“痒风”的范畴。笔者运用自拟止痒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5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将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30例,以就诊自愿选择原则,分别以3种方法接诊,分为中药止痒汤组52例,中成药组46例,对照组32例。止痒汤组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最小65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a。中成药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6a。对照组男25例,女7例;年龄最小57岁,最大7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a。3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自觉全身皮肤瘙痒,呈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伴夜寐不安,精神萎顿,查体可见全身无明显丘疹、丘疱疹等皮损,但可伴明显抓痕及血痂,色素沉着等损害。

    1.3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症状,将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分为血虚肝旺型和湿热型。本组观察130例中,血虚肝旺型97例(止痒汤组38例,中成药组34例,对照组25例),湿热型33例(止痒汤组14例,中药组12例,对照组7例)。

    2治疗方法

    2.1止痒汤组以本科自拟方剂止痒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生地12g,当归12g,赤芍12g,银花12g,大青叶12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白术12g,野菊花10g,防风10g,甘草10g,丹参10;湿热型加土茯苓20g,黄柏15g,车前子12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2.2中成药组予口服润燥止痒胶囊,4片/次,肤痒颗粒3次/d,9g/次,2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2.3对照组予扑尔敏10mg,VitC100mg口服,3次/d,治疗2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各组病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注意寒温适度。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瘙痒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显效:瘙痒明显减轻,半年内无明显加重;有效:瘙痒减轻,停药后半年内又再次复发;无效:瘙痒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4典型病例

    罗某,男,76岁。于2009年7月25日初诊。主诉:头面,躯干及四肢反复瘙痒2a。患者于2a前自觉全身瘙痒,遇热及夜间症状加重,曾赴多家医院就诊,诊为“老年皮肤瘙痒症”,予口服西替利嗪,静滴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局部外用药物治疗,症状稍有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反复并加重,于2009年7月25日到本科就诊。查体:头面,躯干及四肢较干燥,粗糙,其间可见散在抓痕、血痂,无明显丘疹,丘疱疹,舌边红,舌体较干,脉象弦细滑数,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医辨证:血虚肝旺。治以自拟止痒汤内服,每天1剂,水煎分3次口服。1周后症状缓解,瘙痒程度减轻,治疗2周后全身症状消失,睡眠改善,大小便正常。随访半年,症状未见反复。

    5讨论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在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皮肤瘙痒为主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多由于皮脂腺机能减退,皮肤干燥和退行性萎缩等因素而引起[1]。中医文献早在《内经》中即有"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的记载。唐•孙思邈《千金方》中对本病作了具体描述,如"痒症不一,血虚皮肤燥痒乾,宜四物汤加防风……妇人血虚,或通身痒,或面痒,如虫行皮中……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癣,素非产褥,洁然一身,痒不可忍,此乃脾虚所困。"《内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外科大成•诸痒》中将痒分为2种,如"诸疮痛痒,皆属于火。又云风盛则痒……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者,又当凉血润澡。"总之,中医认为本病因风邪所致,即诸痒皆属于风,属于虚,"血虚生风,风盛则痒。"风瘙痒之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瘙痒候》,曰:"风瘙痒,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中医认为:年老体弱,肝肾不足,阴精亏虚,精血无以充养皮肤,阴虚血燥,风动而致痒;或久病体虚,气血亏虚,肌肤失濡,血虚生风是其主要原因。内因多与脏腑气血有关,外因常与风、湿、热、虫有联系。肌肤气血不和是瘙痒产生的病理基础。老年人气血虚弱,精血不足,血虚生风,风胜则燥,风动则痒;或年老体衰,肝肾阴亏,精血无以充养肌肤,阴虚血燥风动而致痒;或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阻滞,五志化火,血热内蕴,化热动风;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酒类,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而痒;或久病及络,脉络瘀阻,不能濡养肌肤而痒;或因气血不足,营卫失和,卫外不固,为风寒外邪所袭,使内外合邪所致[2]。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与年老气血不足,生风化燥有关。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确立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法[3]。故治法以滋阴养血,活血疏风为主。方中:生地、当归、赤芍、丹参清热滋阴,活血养血;菊花、银花、大青叶凉血解毒;白术、防风健脾祛风,白鲜皮、地肤子清热止痒,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可酌加牛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6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