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证可灸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关键词:热证;灸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74-03
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薰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它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灸法用于热证的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然秦汉以降,遵仲景之言,一些医家认为灸法属热,对于邪热壅盛和阴虚阳亢的热证疾病,恐有伤阴液、助火势之误,故对灸疗热证采取审慎甚至否定的态度。据此,笔者引用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热证施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上千年的临床基础。
1文献研究
有关灸治热证的论述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内经》虽有“热证忌灸”的原则,但更有大量“热证用灸”的记载。如《素问•骨空论》中就有“灸寒热之法,二十九灸”之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并有“火郁发之”、“以热治热”的理论。因此《内经》是“热证可灸”的萌芽。而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则反复提出“火逆”、“劫”等危害的告诫,谓:“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功,必咽噪吐血”[1],认为灸法只能用于阴盛阳虚的阴证,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的阳证,尤其是“火逆”观对后世灸疗学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后沈括、张从正、汪机、陆以湉皆推崇此说。事实上,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疾病有很大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2]《伤寒论》是一部热病专书,在该书中十分强调顾护津液,因而不主张热证用灸,恐助火伤津。艾灸虽有伤津之嫌,在灸治过程中,可能出现大便干结、口干等症,但这并不影响其治疗作用,张仲景只是借此突出顾护津液的重要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