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081204
浅析树突状细胞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中的意义(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贺铮铮 杨玉琪 方路 马克坚 孙俊
第1页

    参见附件(2145KB,3页)。

     摘要: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中药可以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相关的免疫应答,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改变有一定的关联来分析树突状细胞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中的意义,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中医药;艾滋病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79-03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发展。自1981年首次发现该病例以来,人们对于其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做了深入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目前已知的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可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DC也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是唯一可以启动初始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一类细胞,其激发T细胞增殖及抗原提呈能力是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100~1000倍,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1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2~3]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整个淋巴或非淋巴组织,表型和功能各异。DC细胞经刺激后可表达MHC类分子,辅助分子CD40、CD80、CD86及早期活化标记CD83。根据来源不同,DC可分为DC1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DC2淋巴样树突状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PDC)。DC1表达髓源性抗原CD11c、CD13、CD33,来源于CD34+骨髓前体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其前体细胞为PDC1,主要表面标志为Lin-、CD4+、CD11c+、HLA-DR+、IL-3R-、CD45RO+、CD1a+。DC2缺乏髓源性标志,与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主要表面标志为HLA-DR+、Lin-、CD3-、CD11c-、CD4+、IL-3R+、CD45RA+、CD1a-。

    DC1有很强的吞饮和吞噬能力,主要功能是针对细菌感染产生抗原捕获和提呈功能;经CD40L激活能产生大量的IL-12,促使CD4+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DC2的吞噬能力较弱,主要针对病毒感染产生Ⅰ型干扰素,同时它也具有抗原提呈和调节免疫的功能。DC2能刺激初始T细胞产生IL-4,有利于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DC1和DC2的诱导分化直接影响Th1和Th2的平衡。DC还能够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形成,与NK相互作用对体内病毒感染过程中免疫细胞表达和激活起重要作用。

    2树突状细胞与HIV-1感染的相互作用[4]

    HIV-1能否感染靶细胞,首先取决于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识别和吸附。DC有CD4、CCR5、CXCR4等受体,能够感染HIV-1、HIV-2和变异的HIV-1。DC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dendriticcell-specificICAM-3grabbingnon-integrin,DC-SIGN)是C2类凝集素受体(C-typelectinreceptor,CLR)中的gp120结合受体,DC也可以通过DC-SIGN与HIV-1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可以稳定病毒,维持和延长病毒感染活性,而且体外实验表明,低滴度的HIV-1在没有DC-SIGN协助下并不能感染靶细胞,因而DC-SIGN还起着富聚病毒促进感染的作用。它可能代替CD4成为MDC感染HIV-1的主要受体。

    HIV-1可以通过与DC-SIGN的结合,诱导某种相应的机制,破坏DC的功能,从而逃避免疫监视。HIV-1编码的蛋白Nef、Tat作用于DC,诱导DC分化及改编细胞表面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增强T细胞的招募和活化,从而促进病毒传播和复制,并在HIV的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DC-SIGN可保护DC免受大量病毒感染和抑制与病毒的融合。这种抑制作用很可能使内吞的病毒颗粒得到保存从而维持其长期复制能力,延长了HIV-1的感染性。抗DC表面DC-SIGN的抗体能抑制病毒与DC的黏附,阻止HIV-1的感染和传播。

    在机体抗HIV-1感染中,DC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DC1可激活Th1反应和CTL反应,DC2可针对HIV-1产生大量干扰素,这些机制在抑制HIV-1复制和清除HIV-1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HIV-1容易侵犯DC而使其功能受到损害,而且DC可能有播散HIV-1作为HIV-1储存库的作用。DC在HIV-1感染中的这种双重作用,导致了机体内DC数量减少及功能削弱。首先,感染初期DC促使T细胞增殖和CTL反应的保护性免疫使DC的功能逐步受到削弱;其次,HIV-1病毒库的作用,使抗病毒治疗疗效受到影响和病情迁延不愈。

    3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介于DC在抗HIV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治疗HIV感染,有人开始把目光转向恢复患者体内的DC功能上来。

    研究提示[5~6],DC数量与HIV-1的病毒载量呈负相关,DC2在病程早期下降,而DC1在病程晚期才出现数量降低。Barmn等[7]研究发现,与未感染者相比,HI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MDC和PDC所占比例及绝对值均出现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还发现HIV感染者体内的MDC及PDC绝对值与CD4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HIV-1感染者DC功能变化的原因目前仍不很清楚。原因之一可能是DC本身能够受HIV-1侵犯,病情进行性的变化导致DC数量的不断下降。对于HIV感染者来说,树突状细胞频率和功能的降低常常预示着机会性感染和AIDS期的到来。近期临床研究发现,HIV患者外周血DC数量下降和功能损伤从而影响着病程的进展和预后,尤其是PDC数量下降和功能损伤与疾病进展和转归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任何环节都是相关联的,在HIV感染的情况下,其复杂性更加难以想象,正是这种复杂的网络型结构,为中药抗HIV/AIDS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中药在任何一个环节介入,都可以使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其不平衡的病理状态,使机体进入良性循环的轨迹。树突状细胞是一组形态、结构和功能异质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既能启动初始免疫应答,也能负向调控免疫反应。DC这种独特的免疫调节功能,是机体免疫稳定的平衡机制;但在病理状态下,DC上述特性及自身紊乱,又可成为免疫炎症性疾病,以及病原体与肿瘤等逃逸免疫监视的一个重要始动因素及病理机制。中药作为免疫调节剂,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4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