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例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候及其演变的初步调研
第1页 |
参见附件(1926KB,3页)。
摘 要:目的:了解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分布,分析中医证候特点,比较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和证候的异同。方法:用流调法对300例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患者和300例性传播感染HIV/AIDS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证候特点调查。结果 2组临床症状出现频率差异显著的依次为:肌肉痛、关节痛、盗汗、胸闷、纳差、消瘦、头痛、便秘、腹泻、发热、皮肤瘙痒。中医证候特点:多见虚实夹杂的证候,艾滋病发病是正邪相争、虚实错杂的演变过程。潜伏期以实证为主,病位以肝、脾为主,病性为热、湿、瘀;发病期病位以脾、肝、肾为主,主要病邪或病理产物则是以瘀为主,随不同证候类型表现出湿、热、虚的特征。结论: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和证候有差异。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证候;演变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17-02
艾滋病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已在全世界迅速蔓延,逐步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艾滋病是新发疾病,临床症状复杂,祖国医学中未见该病的具体记载,其症状散见于“疫毒” “疫病”、“伏气温病”、“虚痨”等范畴中。
为探明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笔者于2007年4月~2009年6月对云南省600例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调查,现对其临床症状、证候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纳入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HIV初筛和实验室确认为HIV感染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根据感染途径分为经静脉吸毒感染组和性传播感染组。
1.1.2 一般资料 600例观察对象长期居住地为云南省文山州、大理州、红河州、德宏州和昆明市。其中静脉吸毒300例,性传播300例。静脉吸毒感染者中:男性229例,女性71例,男女之比为3.2:1;年龄18~50岁,平均(33.78±8.24)岁,其中以31~40岁最多,占58.6% ;职业:农民129例,占43%,无业109例,占36.3%,打工52例, 占17.3%,驾驶员7例,占2.3%。性感染途径: 男性151例,女性149例,男女之比为1.01:1;年龄18~60岁,平均(34.58±5.54)岁,其中以31~40岁最多,占39.8% ;职业:农民91例,占30.3%,无业76例,占25.3%,打工80例, 占26.7%,驾驶员20例,占6.7%,个体15例,占5.0%,教师8例,占2.7%,干部4例,占1.3%,公务员3例,占1%,学生、医务、军人各1例,各占0.3%。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制定的《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拟定。
1.2.2 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相关的证候诊断标准,按照主证、次证 及相应的选择条件,进行统一的辨证。
1.2.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制定的《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年龄在18~60岁,无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者,重度精神疾病者,有严重外伤未痊愈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3)能配合医生调研,合作程度好。
1.3 调研方法 采用预先制定统一的临床症状及辨证观察表,对观察对象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均由预先进行培训的中医医生统一填写汇总、辨证。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调查表中症状、证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在SPSS软件支持下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各症状、证候出现的频数,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症状体征统计 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以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各症状出现的频数,用χ2检验。症状按照经静脉吸毒感染组出现率的高低顺序排列,选择0月分别与1月~24月进行χ2检验,并与性传播组进行比较。
静脉吸毒感染组中盗汗、肌肉痛、关节痛、便秘、头痛、腹泻随着观察时间推移出现的频数升高,其中以肌肉痛、关节痛、便秘较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咳嗽、自汗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的频数下降,出现频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性传播组比较:肌肉痛、关节痛、盗汗、胸闷、纳差、消瘦、头痛、便秘、腹泻、发热、皮肤瘙痒在病程演变中出现频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这些症状、体征当中,盗汗、肌肉痛、关节痛、胸闷、纳差、便秘、消瘦、头痛、皮肤瘙痒静脉吸毒组患者高于性传播组患者,可能是由于静脉吸毒组生存条件差,同时合并吸毒或戒毒的症状;发热、消瘦、腹泻、脱发为性传播组患者高于吸毒组患者,因为性传播组患者在正气亏虚,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机会性感染所致。
2.2 证候统计 复合证候分解成单证进行统计。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以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各症状出现的频数,用χ2检验。
根据统计,中医证候按照经静脉吸毒感染组出现频数的高低顺序排列,选择0月分别与1月~24月进行比较,进行χ2检验,结果可知,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D组的证候分布特点为气阴两虚证居首位,其次为热毒内蕴,以下依次为湿热中阻、肝经郁热、心脾两虚、湿瘀内停、肝肾亏虚;实证为主的证型多见于肝、脾,以脾脏证候最多见,包括湿热中阻、湿瘀内停和热毒内蕴;其次是肝脏证候,包括肝经郁热、气郁痰阻;虚证为主的证候多见于肾、脾、心,以肾脏证候最多见,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其次是脾和心脏证候,脾气虚、心气虚、心阴虚;其他还有肺气虚证。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以下演变规律:(1)正气耗损:随着病情由潜伏期向发病期的发展,其正气耗损加重表现为虚性证候增多,其气阴两虚证增加明显;至发病期时,肝脾肾俱虚证较为突出。由于肝脾肾功能受损,病理产物增多,在病性方面常是虚实夹杂;(2)证候复杂程度发生变化:证候组合形式非常复杂,调查中现5 种组合类型。由于病变性质等因素不同,其组合特点以2证组合居首位, 3证次之,单一证候再次之,见表1。
根据统计数据2组比较,肝脾肾俱虚、湿瘀内停、热毒内蕴出现频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毒组患者实证多见于肝、脾,虚证多见于心、肾、脾。性传播组患者实证多见于肝、肺、脾,虚证多见于肾、脾、肺、心。
3 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可见:艾滋病发病是正邪相争、虚实错杂的演变过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2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