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096353
清肝行滞汤联合力平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84例临床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刘树群,陶荣菊
第1页

    参见附件(2376KB,5页)。

     关键词:清肝行滞汤;力平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49-0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1]。是一种多发、常见的疾病,西方国家人群中约有20~30%的人可发生本病[2]。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本病的发生率有日益增长的趋势[3],已成为发达地区和富裕阶层第一大慢性肝病[4]。迄今,本病的发病机制仍尚未完全明了,也无明确有效的药物,尤其西药无相关的治疗[5]。目前,主要采取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合理膳食、增加运动量、酌情选用药物等加以治疗[6],但总体效果欠佳,且药物治疗过程中往往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并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常伴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7],极大地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笔者于2007年7月~2010年8月用清肝行滞汤联合力平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8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168例病例均为2007年7月~2010年8月期间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4例。治疗组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27~73岁,平均(58.7±4.84)岁;病程6个月~12.5 a,平均(6.5±1.3)a;体重(72.5~92.5)kg,平均(81.46±5.34)kg;体重指数(BMI)(29.87~43.45)kg/m2,平均(35.42±6.14)kg/m2;伴2型糖尿病31例,高血压病56例,高尿酸血症45例,轻度脂肪肝11例,中度52例,重度21例。对照组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31~74岁,平均(61.24±4.78)岁;病程7个月~13.6 a,平均(6.9±1.5)a;体重(69.5~89.5)kg,平均(80.41±5.76)kg;体重指数(BMI)(29.58~41.36)kg/m2,平均(34.28±6.35)kg/m2;伴2型糖尿病33例,高血压病59例,高尿酸血症48例,轻度脂肪肝10例,中度56例,重度22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和体重指数、合并症、脂肪肝分级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8]所规定的的标准;②中医证候诊断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规定。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证;③年龄18~75岁,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④无心、肝、肾、脑、造血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否认妊娠、哺乳期。⑤试验前1个月未服用影响疗效观察的药物。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基础治疗。力平脂20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清肝行滞汤,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清肝行滞汤组成:茵陈20 g,苦参9 g,垂盆草30 g,田基黄30 g,菊花9 g,草决明9 g,柴胡9 g,青皮9 g,丹参30 g,生山楂20 g,郁金20 g,陈皮9 g,白术15 g,泽泻20 g,甘草6 g。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作CT(测CT值)、B超、肝功能(ALT、AST、Υ-GT)、血脂(TG,TC、HDL-C、LDL-C)、空腹胰岛素、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尿酸、心电图及血、尿、粪常规等。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0.0版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相关标准制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血脂、B超恢复正常,肝/脾CT比值>1,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指标下降>50%,TC下降≥20%或TG下降≥40%,B超基本正常或近场回声稍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血管状结构可见,肝/脾CT比值改善一个等级,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未恢复正常但指标下降≥20%,TC下降≥10%或TG下降≥20%,B超基本正常或近场回声稍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血管状结构模糊情况有所改善,肝/脾CT比值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肝功能、血脂、B超未达上述要求,肝/脾CT比值无变化或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或上升。

    2.2 肝/脾CT比值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正常:肝/脾CT比值大于1;轻度:肝/脾CT比值在1.0~0.7;中度:肝/脾CT比值在0.7~0.5;重度:肝/脾CT比值小于0.5。

    2.3 治疗结果

    2.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1.19%、26.19%;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63.1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2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和70.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3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主要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组肝功能各主要指标(ALT、AST、Υ-GT)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4 2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治疗组TC、TG,LDL-C降低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HDL-C水平变化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5 2组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FINS)、瘦素(LE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UA)变化比较 治疗组FINS、LEP、HOMA-IR、UA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76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