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五更泻40例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754KB,3页)。
摘 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五更泻的疗效。方法:将80例五更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予常规针刺,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五更泻疗效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五更泻;温针灸;针刺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56-02
五更泻又名“肾泻”、“晨泻”,多因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所致。症见泄泻日久不愈,以黎明前后作泻为特征,或洞泻清水、或完谷不化、或腹痛泄下不爽、似痢非痢,伴腰腹部畏寒、神疲怯冷、四肢不温等症。是人体阴阳之气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互感应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辰特点,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本病40例,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源自于2010年1月~2010年10月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将80例患者实行研究者(临床医生、数据分析人员)、受试者开放研究(非盲法)。按1︰1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通过简明统计分析软件,将样本量80例及分组数2输入计算机,产生随机种子数及随机分组数,制成随机分配卡(随机分配卡由课题组中与临床试验无关的研究人员统一制作),装入依次编号的信封,信封上的编号与卡片上的顺序号相同,合格的受试对象按就诊的先后顺序依照信封编号,拆封取卡,严格按照卡片规定分组处理。2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肾虚泄泻(五更泻)诊断标准:(1)多在凌晨4~7点出现左下腹痛,肠鸣即泻,泻稀便、烂渣便或完谷不化,泻后舒爽,反复2~3次;(2)病程在半年以上;(3)伴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纳差乏力;(4)舌淡苔白,脉沉细。
1.3 排除标准 (1)辅助检查提示为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结肠癌等病;(2)糖尿病患者、有严重心脏疾病患者、瘢痕体质者;(3)哺乳或妊娠妇女;(4)不能接受本疗法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温针灸治疗,选穴:关元、大肠俞、天枢(双)、足三里、上巨虚。操作:关元、命门、天枢行温针灸,余穴针刺得气后留针。针刺法,直刺1~1.5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1 min,在针柄处套上一段直径约1.5 cm,长约2 cm的艾炷,在靠近皮肤的一端点燃,艾段烧毕除去灰烬,留针30 min。未放艾条的施术穴位及艾条燃尽的穴位每5 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常规针刺,选穴同治疗组。操作:针刺法,直刺1~1.5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1 min,留针30 min。各施术穴位每5 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3.1 for Windows软件分析包。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五更腹痛、腹泻症状消失,大便成形,其他症状消失,大便化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4.2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五更泻”主要由脾肾阳虚所致。五更即时当黎明之前,正是阴寒盛极、阳气萌发之际。肾阳虚衰者,阳气当至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肾阳不足,脾亦不暖,故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名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也。”刘清林[2]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有阴必有阳,有盛就有衰,每个脏腑或经脉在其功能活动达到高峰后于6 h后逐渐衰弱即转入功能活动的低谷。脾旺于巳而衰与亥,肾旺[FQ(11*2。175mm,X,DY-W]于酉而衰于卯。肺与大肠相表里,寅卯之时大肠经气最旺,况寅卯之时肾经之气处于日节律的低谷,加之肾阳本虚,大肠欲推陈去腐,肾又封藏乏力,故五更泻发作于寅卯之时。
笔者根据传统针灸经络理论,遵“虚则补之”、“寒则温之”,采用温针灸治疗本病,穴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而成俞募配穴,与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关元为小肠募穴,故又对肠功能有调整作用,使肠功能趋向正常化;且关元又为任脉、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功能升阳举陷、培补全身元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及下合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5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