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2)
第1页 |
参见附件。
总之,艾滋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感受疫毒、温毒湿热之邪,稽留三焦或内伏营血,一旦正不胜邪,则潜伏的疫毒萌动鸱张,由里而发,流溢三焦,累及卫气营血,损伤三焦脏腑与命门元气(元阴元阳),造成慢性全身性虚损,进而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和各种邪毒的内陷留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过程。因此,正虚与邪实同时存在是本病的一大特征。
3.2 病机分析 艾滋病疫毒侵入人体直至发病,不仅取决于病邪的致病强度,还取决于人体元气或精气的盛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又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相反,“邪气盛者,精气衰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明•吴有性在讨论温疫发病时也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温疫论•原病》)。在艾滋病发病的内因方面,诸如禀赋不足或易感体质、房劳过度、供血体弱、毒品损伤等,均可导致精气亏虚、元气不足,而成为由HIV感染发展为AIDS(艾滋病期)的内因。
温疫毒邪因具阳热之性,而最易伤阴耗液。不仅如此,温疫毒邪又能损耗元气,所谓“壮火食气”。其病理机制主要有:①在正邪抗争过程中,疫毒对元气的消耗性损耗;②热盛伤阴,进而阴伤及气;③热邪逼迫,汗出过多,可致气随汗泄;④病变过程中,呕吐泻痢、血热妄行皆可导致阴液外脱、气无所附,甚至阴竭阳脱。
虚损,指精气血阴阳之亏虚与五脏六腑之损害。虚损这一病理改变多由劳伤过度所致,故又称虚劳,一般属于内伤范畴。然而,清•吴澄指出:“虚损一症,不独内伤,而外感者亦有之矣”,他将外感病所致虚损称为“外损”,并指出:“时行疫厉……若治疗无法,拖延数月,必致真气大伤,终成外损之症”(《不居集•吴师朗治虚损法》)。疫毒致病,除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多数又具有酷烈性、广泛而深重性,因此,温疫病变过程中除表现邪毒炽盛的特点外,倘若久延失治也容易造成对人体脏腑精气及命门元气的损伤。
艾滋病病变发展趋势——命门三焦元气虚衰,虚者愈虚;热毒浊瘀阻遏三焦,实者愈实。艾滋病晚期出现极度恶液质及各种机会性感染与肿瘤,说明随着三焦脏腑精气血阴阳日衰,疫毒内蕴愈深,同时各种外邪乘虚而入,邪毒流溢阻遏三焦,从而形成全身性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病至终末期邪毒滞留不去而命元(包括元阴元阳)诸脏衰竭,以致命元败亡、阴阳离绝而死。
综上表明,艾滋病临床特征为病变广泛而深重,是由温邪疫毒或湿热浊毒流溢三焦、累及卫气营血,热毒易消的五脏阴精、损耗三焦元气,湿浊之邪则阻遏三焦气机、损伤五脏阳气,从而呈现一派热毒浊瘀内蕴、气阴(血)或阴阳虚损的征象。其虚损病变涉及多脏腑的精气血阴阳,非一脏一腑亏虚可比;虚损可谓深达命门根本,也非一般脏腑虚损可言。实际上,艾滋病三焦诸脏腑广泛而深重的病理特点和正虚邪陷、虚者愈虚、实者愈实的病变发展趋势,恰恰符合命门元气三焦系统的病理过程。
总之,艾滋病系湿热疫毒之邪为患,疫毒为直接致病因素,毒邪性质以湿为主,湿毒是其发生发展及独特演变规律的病理基础,艾滋病毒邪直伤元气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2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