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183507
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况研究现状与展望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刘彦丽,赵竞,段呈玉,王莉,李艳萍,杨绍春,孙俊,贺铮铮,蔡怡,方路,马克坚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 要: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会对其生存质量及治疗效果造成极大影响,本文拟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并提出不足与展望,以期对提高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况;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76-02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艾滋病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的致死性后果及患者在病程中所经受的各种压力,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这对他们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以往有关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以便了解以往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1 研究现状

    1.1 HIV感染者/AIDS患者一般心理状况研究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1],HIV感染者常常因为普遍性的担忧、不稳定感、失眠、易怒、紧张、过度警觉、肌肉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携带病毒生活的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而焦虑。

    对3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研究表明[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压抑、恐惧、渴望被救助心理,及烦躁、愤怒、仇视、报复、逆反心理,同时还有孤独、无助、悲观、绝望、自惭、厌世心理和悔恨心理。这对他们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研究提示[3],社会上对AIDS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使患者有“病耻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与世隔绝,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通过性接触感染者有悔恨和罪恶感,担心传染给家人和他人,被迫改变与周围人的关系,特别是性关系等。当患者被诊断为HIV 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时[4],会感到非常震惊,打击非常大,大多数患者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表现为否认,接着情绪不安、焦虑、易激动、生气。继而感到恐惧,害怕别人不理解,受歧视,害怕死亡,随之变得抑郁,表现为沉默寡言、敏感、悲观、有自杀倾向,甚至有偏激行为而报复社会。同时研究也证明[5~6],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一旦被确诊为HIV感染者/AIDS患者,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系列负性心理反应。应用SCL-90对该群体的研究提示[7],抑郁为该群体最突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次是躯体化、强迫、焦虑、饮食及睡眠问题等,说明该群体存在严重的情绪不良、躯体不适的症状,而自觉到的躯体不适症状越重,越可能使原有的情绪不良加重。同时,该群体也存在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应对方式,例如回避和屈服,即采取回避压力和放弃的态度加重了心理问题。

    1.2 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情况研究 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情况的研究表明[8],在HIV感染的早期,感染者对将要改变的生活缺乏心理准备,容易产生绝望情绪,半数以上的人在得到感染HIV信息后的第一反应是自杀。有些患者因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加上自身强烈的自责自罪与羞耻感,被家人抛弃,朋友疏远,有些人则被别人指责、羞辱、歧视,面对来自家庭和环境的压力,无法摆脱,他们自身的能力无法应对,选择自杀。而选择自杀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行为。

    1.3 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同时期心理研究 有研究指出[9],艾滋病患者从疑似到初筛到再次确诊后,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个时期:恐惧否认期、愤怒绝望期、妥协焦虑期、抑郁失望期和沉默接受期,每个时期有其不同的心理表现。研究提示[10],患病初,患者需要不断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并不断化解。由于对病情发展及未来的不确定感、害怕社会歧视等诸多因素,患者表现出精神崩溃、悲观、沮丧、绝望,强烈的自杀意图等。患者整体处于低适应和弱应对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使他们认知呈现极端、绝对的负面评价,还使他们采取退缩和回避社会的心理,生存质量直接下降,而且使其寻求社会网络资源的意识和行动变得被动,极不利于自身健康和艾滋病防治工作。有研究结果一致认为,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会出现否认、焦虑、抑郁、恐惧、沮丧、不良应对方式、悲观、自卑、自杀等负性心理反应,而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2 以往研究不足与展望

    2.1 在研究对象上 已有研究中大多数研究对象的传播途径为吸毒和血液传播为主,性传播感染者极少,而目前,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是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那么了解该类群体的心理特点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着重关注通过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通过研究其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负性心理反应,从而提高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

    2.2 在研究方法上 以往的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以量表测量和临床观察、访谈法为主,普遍为横断面的研究,尚无对研究对象心理问题的纵向追踪研究,同时也尚未采取系统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研究者也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心路历程,观察其动态变化过程,总结出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变化规律,从而能够适时根据心理变化过程为HIV感染者/AIDS患者提供心理指导,使其健康发展。

    2.3 在治疗效果与心理状况的关系上 对于HIV感染者/AIDS患者来说,治疗工作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在我国,对AIDS患者采用HAART疗法治疗,对HIV感染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治疗的临床疗效,但是究竟心理状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治疗效果,治疗(药物干预)又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心理状况与治疗效果的相关关系如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研究者们应该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以便为治疗工作奠定相应基础,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Kennethl P.Machelle R ITFhe Role of illness,Resources,Appraisal,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Adjustlilet to HIV/AIDS:The Direct and Buffering Effectsl[J].Journal ofBehavioral Medicine,2001,24(3):259~279.

    [2]邓桂英,鲁文荣.36例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7,4(11):2~3.

    [3]王红晓.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干预[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6):735.

    [4]孔芳.HIV感染/艾滋病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6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