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53954
益气化痰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1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王居新 张玥 魏明
第1页

    参见附件(1522KB,2页)。

     摘要:目的:益气化痰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益气化痰汤治疗,2组均为2周1疗程,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等变化进行比照。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痰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显示了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优势。

    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益气化痰汤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42-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7年9月~2011年2月住院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病程5~8a,年龄42~70岁,对照组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病程3~9a,年龄45~72岁。2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遵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痰浊闭阻证:胸闷心痛,胸脘痞闷,恶心为主症,兼见气短,纳呆,腹胀,体胖多痰,身体困重,面色暗,舌质淡或舌边有齿痕,苔腻,脉滑。在证候诊断时,具有胸痛、胸闷主症之一,其他症状具有2项及舌脉支持者,即可诊断。

    123排除标准(1)经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它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甲状腺机能亢进,颈椎病所致胸痛者;(2)合并重度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嘱注意休息、控制高脂饮食、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即均用阿斯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次/d;辛伐他汀20mg,1次/d;倍他乐克125~25mg,2次/d(剂量个体化,根据症状、心率和血压调整剂量,目标心率为50~60bpm),若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予以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详细记录疼痛的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痰汤:黄芪30g,党参30g,栝蒌30g,半夏10g,陈皮10g,薤白15g,丹参20g,郁金12g,枳壳9g,桂枝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早晚分服。2组疗程均为15d。

    14观测指标心绞痛:记录心绞痛发作的诱发因素,体力活动的大小、程度,疼痛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制剂的用量等及相关症状,每周统计1次。心电图:试验前、试验中及试验后各查1次,患者有胸痛不适发作时随时检查。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取(Ax-G±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及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但≥30%。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④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不减少。

    22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遵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1979年9月上海,分为:①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或达到正常心电图;②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③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④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23治疗结果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及“真心痛”的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中记载“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指出胸痹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上焦阳虚,下焦阴盛。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下焦痰浊水饮之阴邪之气方能乘虚而侵及胸阳之位,以致痰浊壅塞,胸阳不通,出现胸痹心痛。正如古代医家陈士铎所说:“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不能运行故痰生。”气虚则水无以化,气滞则津液不布,水津郁滞则痰浊内生。朱曾柏教授更明确指出:“心生痰,源于心气虚弱,他脏痰浊因虚乘心,或由本身阳气不振,津液亦可凝聚成痰,痰阻心脉而致病”。可见痰之生成与心脉气血失调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不足,心阳虚损;标实为痰浊阻滞、气滞血瘀。因此在治疗上应予标本兼顾,虚实同治,紧扣“气虚”、“痰浊”,益气化痰,疏通脉道,故以益气化痰为法,佐以温阳活血,自拟益气化痰汤。方中黄芪、党参为君,补益心气,辅以栝蒌宽胸涤痰、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薤白通阳散结。佐以丹参、郁金、枳壳行气活血祛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2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