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九宫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456KB,2页)。
关键词:九宫穴;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63-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变性或异常应力等因素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该病的诊断越来越明确,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脊椎九宫穴,是管正斋老医师常用的经验穴组之一,具有取穴独特、针法特殊、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的特点[1]。本院针灸科每年诊治大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2007以来笔者开展运用针刺九宫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设常规针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临床观察对照,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选择病例100例,全部来源于2007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针灸门诊。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常规针刺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0岁,平均57岁;病程2d~25a。九宫穴针刺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5~70岁,平均55岁;病程3d~28a。经比较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经络分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2组病例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体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腱、跟腱反射减弱,病变部位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质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⑥有素体阳虚及寒凝经脉史,临床常有畏冷、乏力、动则气喘、面色苍白、遇冷疼痛加重、痛处固定等症状,舌质淡胖、苔白或滑,脉弱无力等。以上③④⑤⑥为主要诊断依据。
13纳入标准①年龄在20~70岁间;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经CT或MRI确诊;观察期间不使用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⑤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年龄大于70岁以上者;②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柱滑脱症或髓核突出严重压迫马尾神经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⑤合并腰椎结核、肿瘤患者;⑥游离型突出;⑦伴有腰部骨、软组织感染及占位者;⑧椎管狭窄、椎弓根破裂者;⑨无法随访或未坚持完治疗疗程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主穴:脊柱九宫穴;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脊柱九宫穴刺法[3]:沿脊椎自上至下仔细压诊,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参阅脊椎X线摄片或CT片,确定病变椎节。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体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乾宫、坤宫,然后于乾宫、中宫、坤宫左右旁开05~08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因取穴定位是按伏羲八卦九宫方位图,故称“脊椎九宫穴”,简称九宫穴。根据中宫定位,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进针时应尽量使中宫部位棘突突起,椎间隙加大,以利于进针。进针顺序为:先针中宫,次针乾宫、坤宫,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尖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行,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留针30min,行针3次。
22对照组常规针刺疗法。取穴及操作参照《针灸治疗学》(第7版)。主穴: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操作:针刺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得气为度,留针20min。2组均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原工作。显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50~70°以上。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讨论
有研究表明[4],针灸具有镇痛、解痉、消炎等作用,可以减轻病变局部的水肿、炎症,并可以减轻疼痛,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九宫穴以刺激病变椎体局部为主,针对性较强,能够对病变椎体起到直接治疗作用,又能减轻炎症,缓解症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因此临床运用上可以取得好的疗效。经络理论上,本病与督脉关系密切,而九宫穴是以督脉为主,乾中坤三穴均分布在督脉上,其余穴位也均在督脉附近,针刺九宫穴能起到通调督脉气血的作用,并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九宫穴的针刺方法正是基于阴阳相合,五行生克理论,以人体的坎离宫为行针的主要部位,以利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同时可通达任督,调整人体阴阳,使之趋于平衡,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5]。本研究也表明,九宫穴较传统针刺取穴相比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管遵惠,鲁京平,徐杰,等脊椎九宫穴的临床应用[J]云南中医杂志,1988,9(3):2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5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