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寄生在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槲寄生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槲寄生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因此,槲寄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对心血管疾病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现就槲寄生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槲寄生;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69-02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loloratum(Kom.)Nakal]的干燥带叶茎枝,常寄生于梨、榆、杨、山楂等树上。槲寄生一词首见于近代植物学,虽然历代本草均无槲寄生之名,但是在论述桑寄生时,将槲寄生类植物作为中药桑寄生药材来源之一加以描绘。《中国药典》1985年版已将桑寄生与槲寄生分列[1]。槲寄生味苦,性平,入肝、肾二经。作为药用,槲寄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本草经疏》中记载檞寄生能补肾气,“肾气足则齿坚而发眉长”;《本草求真》中言“桑寄生专入肝、肾,性平而和,不寒不热,是为补肾补血要剂”;《本草再新》中谓其“补气温中,治阴虚”;《本草分经》言其能“坚肾和血”;2000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其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等功效。因为槲寄生有如上功效,因此现代中医长期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下肢麻木、先兆流产和高血压等疾病[2~3]。
近年来,药理研究与化学成分研究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进展。槲寄生作为一种常用中药药材,其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大多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药理活性显著。槲寄生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另外还有一些其它植物成分如生物碱、有机酸、苯丙素和木脂素、少量甾醇及氨基酸等,具有抗肿瘤[4]、抗氧化、抗衰老[5]、抗病毒、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降血压、降血糖[6~9]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槲寄生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心肌梗塞以及降压等作用,在防治心系疾病方面不失为一剂良药。因此,槲寄生在心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广大研究者以及临床医生所青睐。本文就槲寄生在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槲寄生在高血压中的应用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范畴。高血压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心以及冲任等经络的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调和所致。病位在肝,累及肾、心、脾。现代观点认为,肾气亏虚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槲寄生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由于抑制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也可能是作用于循环系统的内感受器而反射性地抑制血管收缩中枢所致[2]。研究表明,槲寄生短时降压成分为胆碱、乙酰胆碱、丙酰胆碱,持久性降压成分为槲寄生毒肽(为非纯品)[10]。黄志新等[11]进行了槲寄生降压作用的研究,指出槲寄生水煎液对肾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吴继雄等[12]用寄生鲜叶的乙醇提取物以生理盐水配成10%溶液,按照1 mL/kg给犬、兔静脉注射,可使其血压平均下降32%,维持3min。腹腔按照5mL/kg注射,降压作用维持1 h以上,证明寄生浸出液有显著的降压作用。现代中医研究表明,槲寄生具有平补肾气的作用,临床医生在治疗老年肾气亏虚型高血压时常为首选药物。郭伟星教授用益肾降压颗粒治疗老年肾气亏虚型高血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中槲寄生为君药[13]。徐勤[14]对5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表明活血平肝益肾法对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显著的疗效,槲寄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槲寄生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临床表现为心悸,伴有无力、头晕、心绞痛、呼吸困难或昏厥。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等病症范畴。现代治疗心率失常主要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状动脉狭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以及去除导致心率失常发作的其他诱因(如电解质失调、药物副作用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槲寄生对不同原因的心律失常作用有明显差别,以阵发性房颤与室性早搏疗效最佳[15]。吴继雄等[12]研究提示懈寄生抗快速心律失常主要与其相对延长ERP消除折反有关。马俊杰[16]研究证明,槲寄生能减少小鼠室颤的发生率,对大鼠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延迟心律失常发生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槲寄生对不同原因的心律失常作用有明显差异。王志勇等[17]认为槲寄生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重要机制是可以抑制Ito和IK1的内向成分影响动作电位复极过程,可使心肌复极化过程减慢,动作电位时程延长,进而延长有效不应期。现代中医研究表明,槲寄生属于木类药材,具有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作用。杨吉第[18]认为槲寄生凭借其疏通、维系之特性,对心脏病理性阻滞结构也应有疏通、调整作用,从而改善了心电生理不均一“失序”状态,恢复正常的心电生理状态,室早得到控制。
3槲寄生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
心肌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致使心肌氧等物质供应不足和代谢产物清除减少的临床状态。研究表明,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偶见肺动脉)狭窄。而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病因以寒凝、气滞、血瘀为标,心肾肝脾四脏亏虚为本。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槲寄生能直接扩张冠脉,因此能够增加冠脉流量,对冠心病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者更为合适[2]。实验研究表明,槲寄生无论对整体动物还是离体心脏,无论对正常还是颤动心脏都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的作用[19]。朱顺和等[20]通过试验证明槲寄生可使缺血心肌中cAMP含量显著降低,A/G比值亦降低,可抑制cAMP增高过多造成的代谢和电生理紊乱。现代中医研究表明,槲寄生有舒经络、和血脉、除痹痛、治隔气等作用,王博文等[21]对30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证明槲寄生冲剂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改善心电图表现有一定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针对槲寄生的研究,还缺乏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具体细致的量化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层面的表达,并且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的报道,这些都将是未来医学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9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