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80997
清热化瘀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郭利华陈宝财盛文(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癌性发热;清热化瘀法;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22-02

    癌性发热一般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癌性发热多见于癌症进展期,由于其产生的机理复杂,临床上患者的发热程度表现也不一样,有低热、中度发热,也有39℃以上的高热,其热型以不规则热或弛张热为多见。目前临床上中医、西医治疗癌性发热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笔者采用清热化瘀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癌性发热30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本院住院的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13±9.12)岁;其中肺癌14例,肝癌6例,大肠癌6例,恶性淋巴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3例;体温37.5 ℃~38 ℃者 16 例,38.1~38.9 ℃者 12例,39 ℃以上者 2例;卡氏评分60 分16例,70分12例,≥80分2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 例;年龄 29~75岁,平均(53.67±10.58)岁;其中肺癌15例,肝癌6例,大肠癌6例,恶性淋巴瘤1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2例;体温 37.5~38 ℃者16例,38.1~38.9 ℃者12例,39 ℃以上者2例;卡氏评分 60 分16例,70分12例,≥80 分2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但不用其它退热药物。

    1.2.1 治疗组 口服清热化瘀药物(选用江苏江阴制药厂生产的中药免煎颗粒),处方:石膏30 g,知母10 g,水牛角粉15 g,丹皮6 g,柴胡6 g,牛膝10 g,虎杖15 g,姜黄10 g。每日2次。配合穴位贴敷,每日1次,治疗贴(选用中国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穴位贴敷)。鼻咽癌——肺俞与鼻冀两侧;肺癌——肺俞与乳根穴(定位第5肋间隙,乳头直下);肝癌——肝俞与相关的期门、神阙及其肝区部位;大肠癌——脾俞与腹部接近病灶部位,淋巴瘤——肺俞与下须咽喉部位。

    1.2.2 对照组 用消炎痛(吲哚美辛)栓50 mg纳肛,每日2次。

    2组连续治疗7 d、10 d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Ax-G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查,无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查,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 7 d 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3 d无复发;有效:用药7 d后体温未恢复正常,但体温降低1℃以上,停药3 d后体温尚稳定;无效:体温未能控制,或用药有效,停药后体温又回升到用药前水平。

    生存质量评价参照《内科肿瘤学》[1]的相关标准制定。

    2.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3。

    3 讨论

    引起肿瘤患者的发热,除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外,还有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其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组织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引起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也有认为是肿瘤细胞的自身免疫因素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再有认为肝癌、肾上腺癌能引起游离型原胆烷醇增高,产生致热原;还有人认为是某些肿瘤组织本身(如淋巴网状细胞瘤)可含有致热原[2]。

    对于癌性发热,西医常用解热镇痛药如消炎痛等治疗,该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 E2的合成,减少其对体温中枢的刺激,使体温下降,对癌性发热有一定疗效。解热镇痛剂大多具有发汗作用,容易损伤人体阴津,引起虚脱;解热镇痛剂和激素还会诱发消化道出血;抗生素则影响肝肾功能,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故都应慎用。祖国医学认为癌肿发热多由于正气不足,脏腑虚衰,功能失调,经脉闭阻,气机出入失常,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蕴毒化火,毒火不得宣发透达所致。治疗原则上宜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宣通气机,使郁热透发。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范畴。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概括而言,为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加之热、毒、痰、瘀相互为病,不同时期可表现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对于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只有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疗效[3]。因此,笔者认为治疗癌性发热当从“热”、“瘀”病机入手。

    在临床研究发现,癌性发热病因以热、毒、虚、瘀为多见,故采用清热化瘀法合穴位贴敷较为奏效,清热化瘀药为:石膏、知母、水牛角粉、丹皮、柴胡、牛膝、虎杖、姜黄组成,其中水牛角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柴胡宣通气机,使郁热透发起到清热解毒,退热之功;石膏配知母清热解毒功效更强,丹皮配牛膝清热凉血、引邪下行,虎杖配姜黄活血化瘀,散瘀止痛,诸药合用,共达清热化瘀退热之功。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癌性发热消炎痛栓组总有效率为 63.333%,清热化瘀法合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为86.66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消炎痛栓治疗体温下降后常反复,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清热化瘀法合穴位贴敷疗效好,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温肺化痰、温胃止痛、理气活血、补肾壮阳、增强体质、扶正祛邪、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再发作等作用。本研究在从中医证候学及经络学角度考虑用清热化瘀法合穴位贴敷治疗癌性发热出发,使用清热化瘀法合穴位贴敷治疗癌性发热可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1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