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南瓜子治疗绦虫病147例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 要:观察槟榔南瓜子治疗绦虫病的疗效。方法:将就诊的近1周内排绦虫节片的31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槟榔、南瓜子治疗,对照组采用吡喹酮治疗,2组病例均给予硫酸鎂导泻及饮水1000 mL~1500 mL,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及副反应情况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为67.2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为8.84%,对照组为14.2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槟榔、南瓜子治疗绦虫病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槟榔南瓜子;吡喹酮;绦虫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38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39-02
2009年1月~2011年1月笔者将近1周内排绦虫节片的31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槟榔、南瓜子和吡喹酮驱绦虫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1周内有排绦虫节片史的患者315例,其中男220例,女95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37.5岁;白族157例(占49.84%),彝族126例(占40%),汉族32例(占10.16%);11例曾食过“米猪肉”史,全部病例均有1次以上食生猪肉史。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7例和对照组168例。
1.2 病原学确定 2组患者粪检见绦虫节片。
1.3 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 5例曾有脑囊虫病史,2例有皮下结节史;恶心及胃部不适2例,食欲不振,消瘦9例。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晨间空腹食生南瓜子90~100 g,30 min后再服槟榔100~120 g煎汁300 mL,1~1.5 h后再给予硫酸镁20 g导泻,然后饮水1000 mL~1500 mL;对照组口服吡喹酮20 mg/kg,晨间空腹1次顿服,1 h后给予硫酸镁20 mg口服,然后嘱患者饮水1000 mL~1500 mL。驱虫1次为1个疗程,所有病例均给予1疗程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对2组病例临床疗效作U检验;对不良反应发生率作χ2检验。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服药治疗当日及其后1周内驱下完整绦虫虫体或含头节的绦虫节片,随访在之后的3个月内未再排出绦虫节片;无效:服药治疗当日及其后1周内未见驱出完整绦虫虫体或含头节的绦虫节片,随访在之后的3个月内仍有绦虫节片排出。
2.2 治疗结果
2.2.1 2组治疗1周排虫疗效比较 见表1。
2.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共有24例出现不良反应,14例腹痛(1例有疼痛性休克先兆),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后好转,头昏头痛7例(1例剧烈头痛,最后确诊为脑囊虫病),恶心呕吐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治疗组共有13例出现不良反应,均表现为轻微恶心。其中1例呕吐、腹胀1例服导泻药后好转,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4%,2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猪肉绦虫病是由于人们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再经过体内消化液的作用,使囊尾蚴的头节在人体小肠内凸出,凸出的头节借小钩吸附于肠壁,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大理的白族、彝族群众饮食卫生上均有食生肉及凉拌生菜的习惯,从而容易引起绦虫病、囊虫病的传播流行;治疗的全部病例均有一次以上食过“生肉”史。对于绦虫的致病一方面是虫体大量掠夺寄宿主的营养,更重要的是虫体的头节和小钩以及微绒毛对宿主肠壁的损伤及虫体释放毒素而致轻重不同的中毒现象,感染绦虫病的患者如果不进行彻底驱绦治疗,其成熟的成虫间断随粪便排出孕节片,对田间蔬菜等造成污染,从而增加了囊虫病的感染机会。据报道约有16%~25%的绦虫病患者伴有囊虫病,而囊虫病患者中约有半数(55.6%)伴有绦虫病[1]。随粪便排出的孕节或虫卵如被中间宿主猪吞食后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人生食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导致绦虫病,人为猪肉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但人常可被猪囊尾蚴寄生而致囊尾蚴病,危害远较成虫为大,尤其脑囊尾蚴 病患者可引起致命的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存质量,特别是自体内重复感染囊尾蚴者其感染程度较严重,往往引起脑部、皮下等全身弥漫型感染。因此对绦虫病的防治非常重要,不仅对病人进行治疗,同时在流行地区必须大力宣传,革除不良的习惯,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以防误食绦虫卵,增加囊虫病的感染机会,改进猪的饲养及肉食加工。
以往对绦虫病的治疗多采用槟榔、南瓜子治疗,疗效肯定,可达92.10~100%[2],槟榔对绦虫头节有麻痹作用,而南瓜子对孕节有麻痹作用,但对头节和未成熟节片无此作用,治疗中使用温水坐浴排虫,使用导泻剂加速排泻,故排虫时间较长,使患者容易接受这种治疗方法。
本次观察的315例绦虫患者,治疗组服药后1周内排含头节虫体144例,见虫率为97.96%;对照组服药后1周内排含头节虫体113例,见虫率为67.26%,2组间驱绦见虫率的差异,可能与其驱绦作用机理不一致有关。
本次驱绦中观察到对照组共有24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而治疗组共有1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7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