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新加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5例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心电图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结合疗法;桂枝新加汤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43-02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有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所选65例全部为本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本院内一科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参照第10版《实用内科学》[1]拟定标准。
1.2 一般资料 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80岁,平均62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7 a;伴高血压病14例,心律失常10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9岁,平均6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5 a;伴高血压病13例,心律失常9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2组患者在发病年龄、病程、心绞痛程度及并发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P> 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消心痛10 mg,每日3次;阿司匹林50 mg,每日1次;倍他乐克12.5 mg,每日 2次。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 mg。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桂枝新加汤。方药:桂枝20 g,白芍15 g,大枣15 g,生姜20 g,炙甘草15 g,人参20 g,黄芪40 g,当归15 g,川芎15 g,麻仁15 g。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150 mL,温服。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和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拟定。(1)心绞痛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未改善或加重。(2)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标准者;有效:S—T段降低,在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倒置的T波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直;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
4 讨论
冠心病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冠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冠脉痉挛,可使心肌供养不足而引发心绞痛,常规采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及抗血小板、抗凝、溶栓、介入治疗[1]。中医属于“胸痹”、“真心痛”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心阳不振,心脉瘀阻,心失荣养。阳不足者,阴必乘之,阳虚阴寒,寒则瘀滞,心阳不振,一则心脉瘀阻,不通则痛,二则心脉瘀阻,心失荣养,不荣也痛。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胸痛,四肢厥冷,汗出畏寒,或胸痛多在夜间发作。治疗以温振心阳,活血通脉,荣养心脏为主,辅以润肠通腑为法。笔者予桂枝新加汤治疗。方中桂枝、生姜、炙甘草辛甘助阳,以振心阳。人参、当归、川芎益气活血,以通心脉。白芍、大枣、炙甘草酸甘化阴,以荣养心脏。人参既益气助阳,也滋阴养荣。黄芪益气以助人参。“心与小肠相表里”,加麻仁以润肠通腑,以畅达心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桂枝能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能改善微循环,扩张冠脉血流,促进血液循环,并有清除自由基作用;黄芪能扩张冠状动脉,具有增加冠状动脉储备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并可清除氧自由基,提高心肌耐缺氧,改善心脏代谢,抑制血小板内钙调蛋白和血小板功能[2];川芎的主要成分是川芎嗪,能显著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减少红细胞的压积,降低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水平[3];当归有降低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扩张冠脉,增强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4];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使心阳振,心脉通,心脏荣,则痛自消。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满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2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