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2年第5期
编号:12228084
附子中毒用附子解救看中医辨证论治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第5期
     关键词:附子;辨证论治;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5-0013-02

    尝读吴生元老先生著《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对文中忆及吴佩衡先生用煮透无毒性的附子汤或四逆汤、参附汤喂服、抢救附子中毒的经验[1]。

    随着对伤寒论少阴病理解的加深,认识到附子中毒后运用附子解救的患者必是邪陷少阴,根据《中国药典》记载,附子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2]。《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也提到,重度附子中毒的表现为:意识朦胧或昏迷,皮肤苍白而冷,口唇指端发青,多粘汗,口噤不开,喉间痰声漉漉……甚则大小便失禁,四肢痉挛或抽搐[1]。《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和附子中毒的一般表现甚为相似。想必当时患者必是出现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冷汗淋漓、二便失禁、肌肉抽搐或震颤等症状,所以,吴佩衡先生才用附子汤或四逆汤、参附汤喂服,抢救附子中毒。附子中毒之后再用附子类方来解救,这和《伤寒论》第101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有异曲同工之妙,附子中毒后出现了附子汤类方的适应证,因此可以再用附子来解救。
, 百拇医药
    这是符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此十二字不愧是仲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后的经验总结。但是,要做到这十二个字是十分困难的,医学存在着许多未知领域,我们永远都在探索之中,不能完全掌握,只有在临床中遵循这十二个字,才能在千变万化的证候当中处变不惊,应对自如。

    在几千年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长河中,不论疾病种类如何变化,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群都比较固定,这就为辨证论治打下理论基础。言及于此,我想起了刘渡舟老师的一个故事。一次,某化工厂药物泄漏,一批工人受到感染引起中毒,刘老受邀去治疗,他的学生陪同前去。路上,学生就在想,中医有什么解毒药呢?绿豆?甘草?……不断在这个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刘老到了之后,问症切脉,嘴里念叨了几句,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学生明白了老师的话,立刻书写处方,病人服后几天就痊愈了。绿豆、甘草从中医的理论来讲,有和中缓急之效,特别是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对增强人体应急反应有很好的作用,但之前西医肯定已经运用过糖皮质激素,为何无效?而小柴胡汤中含有甘草,中药为何有效?正如前面论及,疾病种类有千万,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群往往是一致的。中医通过四诊合参,把它定名为“证”,“证”可能是由多个症状群组成,每个症状群都有一个或多个病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初时的中医可能通过临床实践寻找各个症状群的有效药物,将它们组成方剂,再经过临床实践或取类比象等方式,寻找症状群间相互影响的原因,针对原因寻找有效药物,如此反复进行比较分析和验证,才得出高效的方剂。因此,它不是对单味药物的成分研究,不是对小样本的研究,也不是对动物的研究,更不是单味药物所适应症状的简单叠加。而是大样本的、对药物组成的研究。
, 百拇医药
    中医史上现存的第一本高效方剂的书籍,就是《伤寒杂病论》,后世方剂多在它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的,因此,称它为方书之祖。现在有些中医往往自拟方剂,美其名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他们只注重对症状群的治疗,忽视了产生症状群的原因。另外,单味药物的成分研究的结果对我们理解方剂有一定作用,但整个处方的作用不是单味药物作用的叠加。我们还要结合临床才能做到药证相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新病种纷至沓来,有时病情发展迅速,病因又不明确,西医也束手无策。正如前面论及,不论疾病种类如何变化,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群都比较固定,我们只要运用辨证论治这个法宝,必然有所斩获。我们在抗击“非典”、“禽流感”中取得的成就就足以证明此点,相信我们在面对未来的光、电、核、化学性疾病中也能取得成绩。

    参考文献:

    [1]吴生元.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3.13.

    [2]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15., http://www.100md.com(张静宇 彭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