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辨证论治浅议
关键词:黄疸;历代医家经验;现代中医药药理中图分类号:R256.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111-02
黄疸在中医学中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临床上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对黄疸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1]。”《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经过历代医家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阐发,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证候及证治等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许多治法与方药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肝胆病的临床实践。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历代医家的认识、辨治经验及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
1历代医家对黄疸的认识
1.1理论基础汉代以前医书较少,专门论述黄疸的更是少之又少,对黄疸的证治基础散见于《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中,《灵枢·经脉》提出脾肾二脏与黄疸发病的相关性,《金匮要略》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开创了黄疸辨证论治的先河。唐宋时期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理论是宋代韩祗和提出的“阴黄”和“阳黄”的分型,并指出“阳黄”多属实证,“阴黄”多属虚证。另外巢元方论述的“急黄”及“九疸候”[2]皆为独到精妙的见解。金元时期,朱丹溪指出“疸病不必分五,同是湿热,如罨面相似,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上下分消其湿[3]。”这点认识与张仲景类似,并提出中气不足在黄疸病机中的作用 ......
------
战东旺 山东中医药大学;
【摘要】正黄疸在中医学中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临床上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对黄疸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1]。"《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经过历代医家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阐发,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证候及证治等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许多治法
【关键词】 黄疸 历代医家经验 现代中医药药理
【分类号】R256.41
黄疸在中医学中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临床上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对黄疸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1]。”《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