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中风病的针灸治疗研究(2)
4对中风治疗原则的认识
4.1金元以前的治疗金元以前大多以外感风邪立论,治法上偏重疏散外风、补益气血、散邪化痰、通腑泻浊、开窍启闭、回阳固脱等。如宋·严用和的“祛风先调气”;陈自明的“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陈言的“祛风化痰、通经疏筋”;许洪的“通关开窍、排风活络”等,皆是以去外风为主为中风的治疗原则。
4.2金元时期的治疗原则金元时期,刘完素主火,主张用寒凉药除郁泄热,开结通滞,散风宣通气血。李杲主气、以理气开郁,疏通经络,以治气中。朱丹溪主痰、治法以祛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兼泻心火,补肾水。而王履总结前人治法经验,根据“真中风”与“类中风”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治法。《医经溯洞集·总论》:“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三子所论者,自是因火、气、湿而为暴病、暴死之症……辨之为风,则从昔人以治,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三子以治。”
, http://www.100md.com 5治疗方法
5.1分经论治金医家刘完素,提出分经论治。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有:“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太阳经中风:“中风无汗恶寒,……宜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跻,中风有汗恶风,……宜针风府。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阳明经中风:“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刺厉兑者,泻阳明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少阴经中风:“中风无汗身凉,……宜刺隐白穴,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阳经中风也。“中风有汗无热,……宜针太溪。此证,少阴经中风也。少阳、厥阴经中风:“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厥阴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经;少阳之经绝骨,灸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法,治之大体也。”
5.2大接经针法张元素,曾提过大接经针法,“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又有罗天益《卫生宝鉴·卷七·中风门》也记载了“大接经针法”。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二法,皆取十二经井穴。“从阳引阴”法,是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涌泉、中冲、关冲、窍阴、大敦、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刺完十二经。“从阴引阳”法,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取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窍阴、大敦,刺完十二经。依次针刺十二井穴,疏经通络,使阴阳经脉得以相接。
, 百拇医药
5.3巨刺法王国瑞在《扁鹊神应玉龙经》首次提出了“中风半身不逐,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是巨刺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对中风的治疗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
5.4选穴总结金元医家优选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主要选穴为:百会、囟会、曲池、颊车、地仓、偏历、后溪、腕骨、中冲、劳宫、外关、中封、阳陵泉、神门、环跳、冲阳、列缺等穴位。随证加减:若见半身不遂、身偏不用:可用风池、偏历、后溪、腕骨、外关、中封、光明、环跳、阳陵泉、曲池等穴。若见中风昏不知人神智失常:可用劳宫、神门等穴。若见中风口眼歪斜:可用冲阳穴。若见中风不语舌强:可用百会、中冲等穴。若见中风手足不开,筋缓可用:曲池、腕骨、列缺等穴。若见中风半身麻木手腕无力可用列缺穴。
参考文献:
[1]石学敏.脑卒中与醒脑开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常英.金元时期针灸学术特点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14-06-20), http://www.100md.com(杨新波 周胜红)
4.1金元以前的治疗金元以前大多以外感风邪立论,治法上偏重疏散外风、补益气血、散邪化痰、通腑泻浊、开窍启闭、回阳固脱等。如宋·严用和的“祛风先调气”;陈自明的“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陈言的“祛风化痰、通经疏筋”;许洪的“通关开窍、排风活络”等,皆是以去外风为主为中风的治疗原则。
4.2金元时期的治疗原则金元时期,刘完素主火,主张用寒凉药除郁泄热,开结通滞,散风宣通气血。李杲主气、以理气开郁,疏通经络,以治气中。朱丹溪主痰、治法以祛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兼泻心火,补肾水。而王履总结前人治法经验,根据“真中风”与“类中风”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治法。《医经溯洞集·总论》:“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三子所论者,自是因火、气、湿而为暴病、暴死之症……辨之为风,则从昔人以治,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三子以治。”
, http://www.100md.com 5治疗方法
5.1分经论治金医家刘完素,提出分经论治。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有:“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太阳经中风:“中风无汗恶寒,……宜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跻,中风有汗恶风,……宜针风府。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阳明经中风:“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刺厉兑者,泻阳明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少阴经中风:“中风无汗身凉,……宜刺隐白穴,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阳经中风也。“中风有汗无热,……宜针太溪。此证,少阴经中风也。少阳、厥阴经中风:“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厥阴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经;少阳之经绝骨,灸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法,治之大体也。”
5.2大接经针法张元素,曾提过大接经针法,“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又有罗天益《卫生宝鉴·卷七·中风门》也记载了“大接经针法”。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二法,皆取十二经井穴。“从阳引阴”法,是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涌泉、中冲、关冲、窍阴、大敦、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刺完十二经。“从阴引阳”法,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取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窍阴、大敦,刺完十二经。依次针刺十二井穴,疏经通络,使阴阳经脉得以相接。
, 百拇医药
5.3巨刺法王国瑞在《扁鹊神应玉龙经》首次提出了“中风半身不逐,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是巨刺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对中风的治疗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
5.4选穴总结金元医家优选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主要选穴为:百会、囟会、曲池、颊车、地仓、偏历、后溪、腕骨、中冲、劳宫、外关、中封、阳陵泉、神门、环跳、冲阳、列缺等穴位。随证加减:若见半身不遂、身偏不用:可用风池、偏历、后溪、腕骨、外关、中封、光明、环跳、阳陵泉、曲池等穴。若见中风昏不知人神智失常:可用劳宫、神门等穴。若见中风口眼歪斜:可用冲阳穴。若见中风不语舌强:可用百会、中冲等穴。若见中风手足不开,筋缓可用:曲池、腕骨、列缺等穴。若见中风半身麻木手腕无力可用列缺穴。
参考文献:
[1]石学敏.脑卒中与醒脑开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常英.金元时期针灸学术特点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14-06-20), http://www.100md.com(杨新波 周胜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