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治从脾肾肝刍议
继承,实践,体验,创新中图分类号,R256.3
关键词:继承;实践;体验;创新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2-0012-03胃与肠,在中医理论中属“六腑”之列,其生理特性是“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肠功能为“受纳腐熟”、“泌别清浊”、“传导糟粕”,其与现代医学所言的胃肠功能有类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中医认为,胃肠的消化吸收及代谢排便,又与脾的运化、肝的疏泄、肾的气化温煦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对胃肠疾患的诊治则不仅着眼于胃肠,更要从整体考虑,以调理脏腑关系为主旨。本文仅就胃肠病治从脾肾肝试作探析。1 立论依据
中医认为,脾胃同处中州,胃受纳腐熟水谷,向下传至小肠,通过小肠的泌清别浊,清者上传于脾肺,由脾的升清、肺的宣肃以濡养机体;浊者下传于大肠排出体外。《内经》所谓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1以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泻而不藏,宣五脏浊气,名日传导之府,此不能久留,传泻者也”[1]便是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及排泄过程的描述。但在上述升清、降浊、化物、传导过程中,尚需肝的疏泄调达,使脾能升清胃能降浊;肾的气化温煦,使胃能腐熟脾能运化。虽然,心主血脉的运行、肺主津液的输布以及三焦的气化等,也是饮食物消化吸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胃肠道疾患的诊治,更多地是从脾从肾从肝论治。2前人经验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对脾肾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都很重视。宋·李东垣著《脾胃论》强调“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2],而同时期的许叔微在《伤寒发微论》中则强调“真气完壮者勿治,真气虚损者难治”[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