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5年第3期
编号:12617166
唐宋时期中风的理论发展概况及针灸治疗规律(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第3期
     摘要:目的 总结中风病在唐宋时期的理论发展概况及针灸治疗方法和规律。方法 以中风、卒中、偏枯、偏风、偏瘫、半身不遂等为关键词,对唐宋时期的相关书目进行检索查阅。结果该时期对中风的病因病机主要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则强调以灸法为主结论 灸法是唐宋时期治疗中风的重要方法,应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病因病机;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3-0100-02

    唐宋时期对中风的记载包含了外感中风、风痉、风痫等,与现代医学中风最为接近的当属《黄帝内经太素》中的记载,“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知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偏枯病有五别有偏一箱不收,一也;有偏不痛,此不用并痛,二也;其言不异于常,三也;神智不乱,四也;病在分肉间,五也。具此五者,名日偏枯病也[1]”杨氏对偏枯病症状的描述基本上对应了现代临床中风中经络的症状。1 中风的病因病机

    唐宋时期是“外风论”向“内风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内虚邪中为主,以及阴阳失调、风伤脾胃、痰瘀阻络等不同的观点,为现代临床的阴阳平衡疗法、补益气血疗法、及豁痰祛风疗法提供了理沦依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