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特殊针刺法治疗背肌筋膜炎34例
关键词:管氏特殊针刺法;背肌筋膜炎;学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6-0079-01
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为主要临床症状,针灸疗效确切,但病情易反复,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笔者采用管氏特殊针刺方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化原则,将背肌筋膜炎患者64例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男28例,女36例;2组病例年龄在30~72岁之间,平均51岁;病程6月~7 a;平均病程1 a。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诊断依据
, 百拇医药
参照国家中管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3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穴疗法:多取督脉及华佗夹脊穴位[2]。针刺方法:伏案正坐,横平放案上,先用右手用1寸毫针针刺患处相对应的督脉经穴;然后左右两手分别持1寸毫针,同时针刺相应督脉旁开的华佗夹脊背俞穴,针刺完毕后,左手持左边的针,右手持右边的针同时行平补平泻手法,直到患者针下有发热感为止,留针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统计疗效。
3.2普通针刺对照组按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治疗“筋痹”[3]标准进行针刺取穴及针刺手法操作。疗程同治疗组。2组治疗一个疗程统计疗效。
, http://www.100md.com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者。好转: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未愈:症状无改善。
4.2治疗结果见表1。
5典型病例
王某,46岁,2014年3月27日初诊。病史:淋雨后出现背部及肩关节疼痛,不断加重已近1月,抬肩、平举双手时背部疼痛加剧,穿脱衣服困难,夜不能寐,自用药酒按揉疼痛更剧。查:肩背部有固定压痛,背部肌肉僵硬,可触及条索状结节[4],舌质淡夹青,苔白,脉紧,此为寒湿闭阻脉络之象,取督脉及夹脊穴用管氏特殊针刺手法进针及施治后,疼痛骤减,次日来诊自诉疼痛已不明显,治疗2次后痊愈,半年后随访,上症未再出现。
6体会
, http://www.100md.com
(灵枢·官针》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又云:“阴刺者左右同用,治寒厥也”,管氏特殊针刺手法其符合《内经》中的齐刺,阴刺范畴。而背部的肌筋膜炎多半是由风寒湿邪及气血凝滞所引起,故管氏特殊针刺手法能治疗背部寒湿及气血凝滞引起的寒痹、寒厥之证,督脉行腰背部,自腰骶至颈椎贯穿整个脊柱,为“阳脉之海”,《脉经》亦有云:“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华佗夹脊穴可调动督脉,起“别道奇行”的作用。加之督脉经穴有统摄诸阳,逐邪外出,更能舒筋活络,利脊止痛,故临床疗效显著。
通过应用管氏特殊针刺手法及其取穴治疗本病,患者治愈率高,病情不易反复,疗效持久。“阴刺”乃《内经》十二刺中的一种特殊刺法,要求医者双手均能熟练操作,才能完成,以往许多医者只能一手操作,故不能完成阴刺手法。管氏双手行针手法,用于治疗背肌筋膜炎,使本病疗效着著。在临床上是一种创新,值得笔者学习借鉴。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吴在德.谈谈如何提高背肌筋膜炎的针灸疗效[J].上海针灸杂志,2008,2(11):68-69.
[3]石学敏,针灸治疗学[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220.
[4]王和明.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6.
(收稿日期:2015-02-27), 百拇医药(刘芳)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6-0079-01
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为主要临床症状,针灸疗效确切,但病情易反复,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笔者采用管氏特殊针刺方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化原则,将背肌筋膜炎患者64例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男28例,女36例;2组病例年龄在30~72岁之间,平均51岁;病程6月~7 a;平均病程1 a。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诊断依据
, 百拇医药
参照国家中管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3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穴疗法:多取督脉及华佗夹脊穴位[2]。针刺方法:伏案正坐,横平放案上,先用右手用1寸毫针针刺患处相对应的督脉经穴;然后左右两手分别持1寸毫针,同时针刺相应督脉旁开的华佗夹脊背俞穴,针刺完毕后,左手持左边的针,右手持右边的针同时行平补平泻手法,直到患者针下有发热感为止,留针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统计疗效。
3.2普通针刺对照组按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治疗“筋痹”[3]标准进行针刺取穴及针刺手法操作。疗程同治疗组。2组治疗一个疗程统计疗效。
, http://www.100md.com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者。好转: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未愈:症状无改善。
4.2治疗结果见表1。
5典型病例
王某,46岁,2014年3月27日初诊。病史:淋雨后出现背部及肩关节疼痛,不断加重已近1月,抬肩、平举双手时背部疼痛加剧,穿脱衣服困难,夜不能寐,自用药酒按揉疼痛更剧。查:肩背部有固定压痛,背部肌肉僵硬,可触及条索状结节[4],舌质淡夹青,苔白,脉紧,此为寒湿闭阻脉络之象,取督脉及夹脊穴用管氏特殊针刺手法进针及施治后,疼痛骤减,次日来诊自诉疼痛已不明显,治疗2次后痊愈,半年后随访,上症未再出现。
6体会
, http://www.100md.com
(灵枢·官针》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又云:“阴刺者左右同用,治寒厥也”,管氏特殊针刺手法其符合《内经》中的齐刺,阴刺范畴。而背部的肌筋膜炎多半是由风寒湿邪及气血凝滞所引起,故管氏特殊针刺手法能治疗背部寒湿及气血凝滞引起的寒痹、寒厥之证,督脉行腰背部,自腰骶至颈椎贯穿整个脊柱,为“阳脉之海”,《脉经》亦有云:“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华佗夹脊穴可调动督脉,起“别道奇行”的作用。加之督脉经穴有统摄诸阳,逐邪外出,更能舒筋活络,利脊止痛,故临床疗效显著。
通过应用管氏特殊针刺手法及其取穴治疗本病,患者治愈率高,病情不易反复,疗效持久。“阴刺”乃《内经》十二刺中的一种特殊刺法,要求医者双手均能熟练操作,才能完成,以往许多医者只能一手操作,故不能完成阴刺手法。管氏双手行针手法,用于治疗背肌筋膜炎,使本病疗效着著。在临床上是一种创新,值得笔者学习借鉴。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吴在德.谈谈如何提高背肌筋膜炎的针灸疗效[J].上海针灸杂志,2008,2(11):68-69.
[3]石学敏,针灸治疗学[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220.
[4]王和明.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6.
(收稿日期:2015-02-27), 百拇医药(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