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6年第5期
编号:12853120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灸法治疗慢性肾衰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第5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灸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中药灌肠配合灸法治疗,灌肠隔天1次,艾灸每天1次,疗程14 d。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肌酐、尿素氮均较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灸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灌肠;灸法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5-0089-02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增高,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难题之一。慢性肾功能衰竭到后期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对于尚未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现代医学采取饮食指导、降压、降糖、纠正贫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患者肾功能损伤往往呈现渐进性加重的过程。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灸法治疗,可以有效改善CRF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患者肾脏功能,延缓肾功能的下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住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7~75岁,平均(56.25±2.51)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6岁,平均(52.44±3.25)岁;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出标准纳入标准:(1)西医临床诊断符合K/DOQI指南[1]。(2)血清肌酐133-707umol/L,尚未进入肾替代治疗的患者。(3)中医辨证:正虚为脾肾气虚或脾肾阳虚,邪实为湿浊或血瘀证。(证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4)近期病情稳定。(5)同意入组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有痔疮、肛裂等肠道疾病不能耐受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2)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的患者。(3)近期有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合并有心肺功能不全或其他重大疾病患者。(4)精神疾病患者。

    1.3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降压、控制血糖、纠正贫血、饮食指导等。治疗组加中药方保留灌肠及艾灸。灌肠药方组成:生大黄30 g,丹参30 g,苦参30 g,红花10 g,牡蛎30 g。水煎180 mL灌肠,保留30~60 min后排便。隔天1次。灸法予艾柱灸悬枢、命门、双肾枢、双脾枢、双足三里。每日1次。疗程14 d。

    1.4观察指标①清晨空腹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及血色素(HGB);②临床症状积分[2]: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困重、口干、口苦、水肿、胸水、腹水、面色晦暗、腰痛、手足搐搦,抽搐痉厥、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大便干结、口淡不渴、口中粘腻、腰部冷痛、夜尿清长、尿少色黄、肌肤甲错、肢体麻木等症状按程度和频次分为轻、中、重3级,分别计为2,4,6分,所有症状评分之和即为临床症状积分。

    1.5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①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③血肌酐降低≥20%。以上①项必备,②、③具备1项,即可判定。(2)有效:①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③血肌酐降低≥10%。④治疗前后以血肌酐的对数或倒数,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其斜率有明显意义者。以上①项必备,其他具备1项,即可判定。(3)稳定:①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③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以上①项必备,①、③具备1项,即可判定。(4)无效:①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②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③血肌酐增加。以上①项必备,②、③具备1项,即可判定。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算数平均数±标准差(x[TX-*3/8]±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临床指标比较见表2。

    3讨论

    大量临床证据表明,祖国医学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具有确切疗效。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证候表现及病因病机复杂多样,证型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证[3]多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实证多为湿热、血瘀。本研究选取脾肾气虚或脾肾阳虚,夹湿浊、血瘀证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因脾肾亏虚,水湿代谢失常,湿浊中阻;湿浊内蕴,气机不畅,经络不通,瘀血内停。因此,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采取健脾益肾泄浊化瘀为治疗原则。补虚方面,祖国医学传统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笔者灸取悬枢、命门、双肾枢以温阳补肾、补中益气。灸取双脾枢、双足三里以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而泄浊方面,因胃肠道是肾外排毒的重要途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通过肠道排除毒素。中药方中大黄泻浊逐瘀,煅牡蛎软坚化痰,同时固涩肾精,防止大黄泻下太过,苦参燥湿化浊;丹参、红花活血通络,全方共奏泻浊逐瘀通络之功效。从现代药理研究角度看,大黄素[4]能够改善氮质血症,干预残余肾组织的代偿性肥大,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煅牡蛎[5]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有收敛吸附作用,能增加灌肠液的渗透压,有利肌酐、尿素氮等毒性物质的排出。丹参[6]活血化瘀改善肾脏循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提高肾脏灌流量,降低血肌酐、尿素氮,保护肾脏组织结构完整。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患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畏寒肢冷、腰酸膝软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血肌酐及尿素氮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西医治疗原发病、降压、降糖、饮食指导、纠正贫血等基础上,加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灸法治疗,可以有效保护CRF患者的肾脏功能,延缓肾功能的下降,纠正贫血。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evaluation,classification,and stratification[J].Am J Kidney Dis,2002,39(2 Suppl 1):S1-2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163-167.

    [3]刘旭生,刘兴烈,刘敏雯,等.慢性肾衰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07,28(8):964-968.

    [4]黎磊石,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1846.

    [5]王彩萍,王文锐.解毒泻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不全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8):621.

    [6]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16., http://www.100md.com(徐彩 杨栋 祁爱蓉 周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