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7年第1期
编号:12980203
浅析《针灸甲乙经》之郄穴的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第1期
     摘要:《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文中首载了十六郗穴的名称并厘定在人体的分布、刺灸的方法及主治病证。通过浅析《针灸甲乙经》中之郄穴,阐述郄穴在临床中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针灸甲乙经》;郄穴;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14-04

    《针灸甲乙经》[1]简称《甲乙经》,由晋·皇甫谧所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收集、整理晋以前的《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之精要,“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系统、临床丰富的针灸学专著,也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所载的针灸理论及实践内容非常丰富,尤其首创郄穴,是其一大特色。在《甲乙经》中首次记载了郄穴的具体名称、在人体的分布及刺灸之方法,同时还阐释了郄穴的主治病症。本文仅对其所述之郄穴进行浅析。

    1郄穴的名称与定位

    “郄”与“隙”相通,是为“空隙”之意,意指经脉气血汇聚之“孔隙”。郄,作为针刺治疗部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疟篇》曰:“足太阳之疟,刺郄中出血”[2],此处之“郄中”指委中穴的别名,并非郗穴之意。郄穴作为针刺治疗的穴位,首见于《甲乙经》中,有“十六郄穴”之说,即十二正经每条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加之阴阳维脉、阴阳跷脉也各有一个,合为十六郄。且大多分布于人体四肢肘、膝以下部位,除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梁丘)位于膝上以外,是各经脉气血在四肢深聚的部位。

    《甲乙经》中首次明确的厘定出十六个郄穴的具体位置及部分郗穴之别名,对于穴位的描述也更为详细,现就十六郄穴的名称及具体位置见表1。

    2郄穴刺、灸之法

    在《甲乙经》中,除了对十六郄穴的名称和位置有详细的描述之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