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性关节炎的现代针灸治疗研究进展分析(1)
摘要:笔者通过回顾2006年—2016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针刺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选穴等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针刺;膝骨性关节炎;进展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5-0085-04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以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膝骨关节慢性、进展性、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以关节疼痛、关节僵硬、畸形和功能障碍为特征[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关节镜、全膝关节置换术。非手术治疗包括西药、中药、针灸、推拿等。目前,针灸疗法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笔者就近10年来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研究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以2006—2016年间所有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及现状研究的期刊为研究对象。
1.2.检索方法
1.2.1.文献查找以(针刺or针灸)and(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r膝骨性关节炎or膝关节炎or膝关节退变or膝关节退行性疾病or膝痹)为关键词进行专业检索。
1.2.2.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研究类型为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②干预措施:以针灸治疗为主,或者针灸结合推拿、中药、西药、综合治疗等一并纳入;③对照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并且对照组采用有效针对性治疗(非针灸);④疾病诊断:符合膝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⑤明确、完整的列出取穴;⑥文章内容缺乏真实性和重复报道的文献。
1.3.检索结果通过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326篇(图1),符合纳入标准的有69篇[2-70]。从图1可知,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治疗中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特别是在近5年尤为显著。因此,对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十分必要。笔者将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在膝骨性关节炎中针刺介入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2 膝骨性关节炎的针灸研究回顾
2.1.针灸治疗方法分析由于当下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无彻底了解,所以在采用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图2)。在所纳入的文献中,治疗方法包括针刺、针药结合、电针、温针灸、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其中,针刺结合艾灸或电针、推拿、关节腔注射等综合疗法频次最高,共44次,占63%;针刺结合中药内服或外敷共17次,占25%;针刺共8次,占12%。由此可知,目前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综合疗法占多数。
2.2.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效应机制分析通过对所研究文献类型的分析,可把其分为临床疗效观察、效应机制研究。从图3可看出,临床疗效观察68篇,占985%;效应机制研究1篇,占15%。由此表明,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针灸效应机制研究深入程度还不够高,大都停留在疗效观察上,以期进一步将强对针灸治疗效应机制的研究。
2.3.选穴分析在回顾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中,用穴共59个。体穴分别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还包括了部分经外奇穴、任督二脉穴位。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有手三里、合谷、曲池;足阳明胃经有足三里、梁丘、丰隆、解溪、髀關、内庭、阴市、地仓、伏兔、条口;足太阴脾经有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白、公孙、商丘;足太阳膀胱经有委中、肾俞、承山、昆仑、膈俞、脾俞、委阳、肝俞、承扶;足少阴肾经有太溪、照海、复溜、阴谷、涌泉;足少阳胆经有阳陵泉、膝阳关、悬钟、风市、外丘、丘墟;足厥阴肝经有曲泉、膝关、阴包、太冲;经外奇穴有膝眼、鹤顶、阿是穴、髋骨、膝中、四强;任脉有关元、气海、中脘、膻中;督脉有腰阳关、命门、大椎。
治疗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如图四):外膝眼(66)、阳陵泉(65)、内膝眼(64)、血海(56)、足三里、阴陵泉(54)、梁丘(49)、鹤顶(34)、阿是穴(33)、三阴交(19);其次为:膝阳关(17)、委中(16)、太溪(14)、悬钟(11)、肾俞(10)、丰隆、关元(9)、膝关(8)、气海、曲泉(7)、伏兔(6)、太冲、昆仑(5)、膈俞、风市、承山、委阳、命门(4)、肝俞、脾俞、曲池、大椎、中脘(3)、阴谷、髀关、照海、复溜、腰阳关、太白、解溪(2)、手三里(1)、外丘(1)、阴包(1)、风池(1)、丘墟(1)、膝痛(1)、合谷(1)、四强(1)、阴市(1)、膻中(1)、承扶(1)、涌泉(1)、公孙(1)、地仓(1)、商丘(1)、条口(1)、内庭(1)、膝中(1)、髋骨(1)。
通过以上文献统计(图4)可看出,虽然针刺在膝骨性关节炎的穴位多,但是所选穴位的侧重有所不同使用频率较高的的穴位相对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为外膝眼66次、阳陵泉65次、内膝眼64次、血海56次、足三里、阴陵泉54次、梁丘49次、鹤顶34次、阿是穴33次、三阴交19次;膝阳关、委中、关元、太溪、肾俞、悬钟、丰隆、曲泉、膝关、承山、气海、昆仑、膈俞、风市、伏兔5-15次;其余穴位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众多相关研究不约而同地选用阳陵泉、内外膝眼、足三里、血海、阴陵泉、梁丘、鹤顶、阿是穴、三阴交等穴作为针刺在膝骨性关节炎中应用的主穴,证明了其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疗效肯定,显示出其在膝骨性关节炎应用的重要地位。
3 讨论
研究表明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膝关节损伤及过度使用、肥胖、遗传、雌激素等有关。其病理特点为局灶性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畸形等[71]。早期临床表现膝关节发紧、隐痛、僵硬、上下楼关节疼痛明显伴关节弹响声,进一步发展成膝关节肿胀,严重时出现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晚期出现膝关节变形、挛缩、甚至功能的丧失。, 百拇医药(陈震 吴志明 郑传飞 耿雷宇 熊小路 石瑜)
关键词:针刺;膝骨性关节炎;进展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5-0085-04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以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膝骨关节慢性、进展性、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以关节疼痛、关节僵硬、畸形和功能障碍为特征[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关节镜、全膝关节置换术。非手术治疗包括西药、中药、针灸、推拿等。目前,针灸疗法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笔者就近10年来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研究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以2006—2016年间所有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及现状研究的期刊为研究对象。
1.2.检索方法
1.2.1.文献查找以(针刺or针灸)and(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r膝骨性关节炎or膝关节炎or膝关节退变or膝关节退行性疾病or膝痹)为关键词进行专业检索。
1.2.2.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研究类型为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②干预措施:以针灸治疗为主,或者针灸结合推拿、中药、西药、综合治疗等一并纳入;③对照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并且对照组采用有效针对性治疗(非针灸);④疾病诊断:符合膝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⑤明确、完整的列出取穴;⑥文章内容缺乏真实性和重复报道的文献。
1.3.检索结果通过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326篇(图1),符合纳入标准的有69篇[2-70]。从图1可知,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治疗中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特别是在近5年尤为显著。因此,对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十分必要。笔者将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在膝骨性关节炎中针刺介入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2 膝骨性关节炎的针灸研究回顾
2.1.针灸治疗方法分析由于当下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无彻底了解,所以在采用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图2)。在所纳入的文献中,治疗方法包括针刺、针药结合、电针、温针灸、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其中,针刺结合艾灸或电针、推拿、关节腔注射等综合疗法频次最高,共44次,占63%;针刺结合中药内服或外敷共17次,占25%;针刺共8次,占12%。由此可知,目前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综合疗法占多数。
2.2.针灸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效应机制分析通过对所研究文献类型的分析,可把其分为临床疗效观察、效应机制研究。从图3可看出,临床疗效观察68篇,占985%;效应机制研究1篇,占15%。由此表明,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针灸效应机制研究深入程度还不够高,大都停留在疗效观察上,以期进一步将强对针灸治疗效应机制的研究。
2.3.选穴分析在回顾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中,用穴共59个。体穴分别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还包括了部分经外奇穴、任督二脉穴位。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有手三里、合谷、曲池;足阳明胃经有足三里、梁丘、丰隆、解溪、髀關、内庭、阴市、地仓、伏兔、条口;足太阴脾经有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白、公孙、商丘;足太阳膀胱经有委中、肾俞、承山、昆仑、膈俞、脾俞、委阳、肝俞、承扶;足少阴肾经有太溪、照海、复溜、阴谷、涌泉;足少阳胆经有阳陵泉、膝阳关、悬钟、风市、外丘、丘墟;足厥阴肝经有曲泉、膝关、阴包、太冲;经外奇穴有膝眼、鹤顶、阿是穴、髋骨、膝中、四强;任脉有关元、气海、中脘、膻中;督脉有腰阳关、命门、大椎。
治疗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如图四):外膝眼(66)、阳陵泉(65)、内膝眼(64)、血海(56)、足三里、阴陵泉(54)、梁丘(49)、鹤顶(34)、阿是穴(33)、三阴交(19);其次为:膝阳关(17)、委中(16)、太溪(14)、悬钟(11)、肾俞(10)、丰隆、关元(9)、膝关(8)、气海、曲泉(7)、伏兔(6)、太冲、昆仑(5)、膈俞、风市、承山、委阳、命门(4)、肝俞、脾俞、曲池、大椎、中脘(3)、阴谷、髀关、照海、复溜、腰阳关、太白、解溪(2)、手三里(1)、外丘(1)、阴包(1)、风池(1)、丘墟(1)、膝痛(1)、合谷(1)、四强(1)、阴市(1)、膻中(1)、承扶(1)、涌泉(1)、公孙(1)、地仓(1)、商丘(1)、条口(1)、内庭(1)、膝中(1)、髋骨(1)。
通过以上文献统计(图4)可看出,虽然针刺在膝骨性关节炎的穴位多,但是所选穴位的侧重有所不同使用频率较高的的穴位相对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为外膝眼66次、阳陵泉65次、内膝眼64次、血海56次、足三里、阴陵泉54次、梁丘49次、鹤顶34次、阿是穴33次、三阴交19次;膝阳关、委中、关元、太溪、肾俞、悬钟、丰隆、曲泉、膝关、承山、气海、昆仑、膈俞、风市、伏兔5-15次;其余穴位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众多相关研究不约而同地选用阳陵泉、内外膝眼、足三里、血海、阴陵泉、梁丘、鹤顶、阿是穴、三阴交等穴作为针刺在膝骨性关节炎中应用的主穴,证明了其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疗效肯定,显示出其在膝骨性关节炎应用的重要地位。
3 讨论
研究表明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膝关节损伤及过度使用、肥胖、遗传、雌激素等有关。其病理特点为局灶性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畸形等[71]。早期临床表现膝关节发紧、隐痛、僵硬、上下楼关节疼痛明显伴关节弹响声,进一步发展成膝关节肿胀,严重时出现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晚期出现膝关节变形、挛缩、甚至功能的丧失。, 百拇医药(陈震 吴志明 郑传飞 耿雷宇 熊小路 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