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丸加味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43例
摘要:目的 观察四神丸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确诊为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内服四神丸加味,对照组内服酪酸梭菌活性片,2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总有效率72.1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慢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后,肠鸣腹泻,大便稀薄,大便带黏液或脓血,腹中隐痛,神疲肢软,面色少华等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四神丸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四神丸加味;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1-0104-02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属于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慢性结肠炎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1]酪酸梭菌活性片是一种肠道活菌制剂,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常用口服药物。中医临床分型表明,慢性结肠炎中,脾肾阳虚型最多。临床表现为肠鸣腹泻、下痢稀薄、里急后重,大便带黏液或脓血,腹中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舌淡白,脉象沉细。通过辨证论治,笔者采用四神丸加味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86例,均为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科收治的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岁。男52例,女34例。病程1~20余年不等。入选对象均为依从性高的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中相关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属脾肾阳虚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肠鸣腹泻、下痢稀薄、或夹有不消化的残渣、甚至五更泻,里急后重,大便带果冻样黏液或脓血,腹中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纳少倦怠,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舌淡白,脉象沉细。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3]相关诊断标准:伴有腹泻、腹痛,久病则出现慢性营养不良;经大便常规检查发现少量脓细胞、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大便培养后可明确病菌;经结肠镜和X线钡剂检查显示无其他特异性肠道炎症。
1.3 排除标准 排除:①近2个月接受过治疗者;②接受过胃肠道手术者;③既往存在细菌性痢疾、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等消化道器质性疾病者;④急性消化道疾病,心肺功能障碍性疾病、血液疾病、精神疾病等;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必须长期服用影响消化道动力药物者。[4]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基本方为四神丸,补骨脂15 g,肉豆蔻15 g,吴茱萸6 g,五味子6 g,生姜3片、大枣6枚。根据症状轻重程度不同临症加减:大便带果冻样黏液者加白头翁、秦皮;有脓血便者加败酱草、薏仁、仙鹤草;腹胀者加槟榔、陈皮;纳少倦怠者加党参、白术、茯苓;畏寒肢冷者加干姜、肉桂等。以上中药用清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内服酪酸梭菌活性片,每天3次,每次2片。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服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均不得服用其他药物。
1.5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5]
1.5.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慢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后,肠鸣腹泻,大便稀薄,大便带黏液或脓血,腹中隐痛,神疲肢软,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等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并计算其总有效率。
1.5.2 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采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判定标准。可将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分为临床缓解、显效、有效及无效4种,判定标准如下:① 临床缓解: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②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3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验(χ2)。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1。
2.2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肠鸣腹泻的有效率为95%和79.49%、大便带黏液或脓血的有效率为94.74%和64.86%、腹中隐痛的有效率为96.67%和74.29%、神疲肢软的有效率为92.31%和63.89%、面色少华的有效率为92.5%和62.5%,上述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这一方面疗效相当。因此在改善中医证候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感染、遗传和精神因素等相互作用有关。本病病程漫长,迁延难愈,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属于“泄泻”、“腹痛”、“肠澼”等范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西医的治疗大致相同。而中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表现辨为不同的证候[6]。中医认为以脾肾阳虚型居多。脾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脾的运化全赖于脾之阳气的作用,而脾阳也需依赖于肾阳的温煦才能强盛。本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复加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脾阳受损,运化失司,久则损及脾肾阳气,导致脾肾阳虚而发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合,皆肾脏所主之,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医方集解》云:“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大补下焦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4]慢性泄泻“浅者在脾,深者在肾”。故慢性泄泻与脾肾阳虚有关,治则温肾健脾、涩肠止泻方能取得良效。
四神丸出自《证治准绳》,功效为温肾健脾、涩肠止泻,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之泄泻,笔者将其加味化裁。方中补骨脂是君药,善补命门之火,以温补脾阳,辅以肉豆蔻暖脾涩肠,佐以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五味子酸敛固涩,另加大枣健脾养胃,诸药合用,补命门,扶脾阳,涩肠止泻。白头翁、秦皮除湿解毒;败酱草、薏仁、仙鹤草消痈排脓;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干姜、肉桂温中散寒。通过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健脾温肾止泻,增强体质,消除肠道炎症的目的。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四神丸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确切,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文龙,杨彦华,贾天柱.白术生、制品对脾虚大鼠血清SS,GAS,CHE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214.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6(25):891-89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10,4(21):236-239.
[4]陈玉娟.四神丸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6(38):48-49.
[5]郭立忠.四神丸治疗五更泻3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6(24):100.
[6]罗珊珊,许东云.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1(26)58-59., 百拇医药(何镇文 李媛)
关键词:四神丸加味;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1-0104-02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属于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慢性结肠炎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1]酪酸梭菌活性片是一种肠道活菌制剂,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常用口服药物。中医临床分型表明,慢性结肠炎中,脾肾阳虚型最多。临床表现为肠鸣腹泻、下痢稀薄、里急后重,大便带黏液或脓血,腹中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舌淡白,脉象沉细。通过辨证论治,笔者采用四神丸加味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86例,均为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科收治的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岁。男52例,女34例。病程1~20余年不等。入选对象均为依从性高的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中相关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属脾肾阳虚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肠鸣腹泻、下痢稀薄、或夹有不消化的残渣、甚至五更泻,里急后重,大便带果冻样黏液或脓血,腹中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纳少倦怠,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舌淡白,脉象沉细。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3]相关诊断标准:伴有腹泻、腹痛,久病则出现慢性营养不良;经大便常规检查发现少量脓细胞、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大便培养后可明确病菌;经结肠镜和X线钡剂检查显示无其他特异性肠道炎症。
1.3 排除标准 排除:①近2个月接受过治疗者;②接受过胃肠道手术者;③既往存在细菌性痢疾、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等消化道器质性疾病者;④急性消化道疾病,心肺功能障碍性疾病、血液疾病、精神疾病等;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必须长期服用影响消化道动力药物者。[4]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基本方为四神丸,补骨脂15 g,肉豆蔻15 g,吴茱萸6 g,五味子6 g,生姜3片、大枣6枚。根据症状轻重程度不同临症加减:大便带果冻样黏液者加白头翁、秦皮;有脓血便者加败酱草、薏仁、仙鹤草;腹胀者加槟榔、陈皮;纳少倦怠者加党参、白术、茯苓;畏寒肢冷者加干姜、肉桂等。以上中药用清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内服酪酸梭菌活性片,每天3次,每次2片。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服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均不得服用其他药物。
1.5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5]
1.5.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慢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后,肠鸣腹泻,大便稀薄,大便带黏液或脓血,腹中隐痛,神疲肢软,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等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并计算其总有效率。
1.5.2 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采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判定标准。可将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分为临床缓解、显效、有效及无效4种,判定标准如下:① 临床缓解: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②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3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验(χ2)。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1。
2.2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肠鸣腹泻的有效率为95%和79.49%、大便带黏液或脓血的有效率为94.74%和64.86%、腹中隐痛的有效率为96.67%和74.29%、神疲肢软的有效率为92.31%和63.89%、面色少华的有效率为92.5%和62.5%,上述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这一方面疗效相当。因此在改善中医证候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感染、遗传和精神因素等相互作用有关。本病病程漫长,迁延难愈,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属于“泄泻”、“腹痛”、“肠澼”等范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西医的治疗大致相同。而中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表现辨为不同的证候[6]。中医认为以脾肾阳虚型居多。脾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脾的运化全赖于脾之阳气的作用,而脾阳也需依赖于肾阳的温煦才能强盛。本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复加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脾阳受损,运化失司,久则损及脾肾阳气,导致脾肾阳虚而发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合,皆肾脏所主之,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医方集解》云:“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大补下焦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4]慢性泄泻“浅者在脾,深者在肾”。故慢性泄泻与脾肾阳虚有关,治则温肾健脾、涩肠止泻方能取得良效。
四神丸出自《证治准绳》,功效为温肾健脾、涩肠止泻,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之泄泻,笔者将其加味化裁。方中补骨脂是君药,善补命门之火,以温补脾阳,辅以肉豆蔻暖脾涩肠,佐以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五味子酸敛固涩,另加大枣健脾养胃,诸药合用,补命门,扶脾阳,涩肠止泻。白头翁、秦皮除湿解毒;败酱草、薏仁、仙鹤草消痈排脓;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干姜、肉桂温中散寒。通过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健脾温肾止泻,增强体质,消除肠道炎症的目的。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四神丸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患者,疗效确切,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文龙,杨彦华,贾天柱.白术生、制品对脾虚大鼠血清SS,GAS,CHE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214.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6(25):891-89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10,4(21):236-239.
[4]陈玉娟.四神丸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6(38):48-49.
[5]郭立忠.四神丸治疗五更泻3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6(24):100.
[6]罗珊珊,许东云.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1(26)58-59., 百拇医药(何镇文 李媛)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固涩剂 > 涩肠固脱 > 四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