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9年第12期
编号:13435862
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干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第12期
     2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理论

    2.1 中医病名 “脾瘅”一词出于《素问·奇病论》,指过食肥甘厚味而致湿热内生,蕴结于脾的一种病证。其主症为口甘欲渴,口吐浊唾涎沫,或小便甜而浊,肥胖,舌苔厚腻。伴症见:口中黏腻不爽、胸闷脘痞、不思饮食等症状[26]。《黄帝内经》 中已有详细描述,可归属于中医“脾瘅”范畴。“脾瘅”之名源自《素问·奇病论》,《临证指南医案》云:“口干一证,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矢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也指出了脾瘅的病机为脾胃蕴热,表现为口甘欲饮、肥胖、胸脘痞闷、舌苔腻等。国医大师吕仁和提出“脾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前期的观点。

    2.2 中医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虚弱,加之后天失养,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影响脾胃运化腐熟水谷,致内热中满,发展为脾瘅。此观点与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现代医学知识一致。(2)劳逸过度,平素饮食不节,偏食肥甘厚味,日久蕴结损伤脾胃,脾胃升清降浊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脾气不能散精,水谷精微不得布散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