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付明月 刘阳 郝珍飞 刘迪摘要: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一种肾小球硬化症,主要以血管损伤引起,主要临床症状是蛋白尿,这是近年来最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之一,没有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医对于DKD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等方面也众说纷纭。因此,将近些年中西医对于DKD的认识进行了一些总结与论述。
关键词: 糖尿病;糖尿病肾脏性疾病;病因病机;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8-0091-0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一种肾小球硬化症,主要临床症状是蛋白尿,这是近年来最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之一。西医学认为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液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和遗传因素等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对于此病的治疗中也是围绕这几点对症治疗。而在中医学中,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治疗方面各位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因此本文将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一些总结与论述。
1 中医学对于DKD的了解
1.1 历史追踪 在中医古籍中,DKD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病名,但是我们根据现代医学及查阅古籍很容易得知,DKD是由DM日久演变而来,基于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逐渐减轻,简称“三多一少”等临床症状,聪慧的古人提出了“消渴”的病名[1],该名字最早出现在《素问奇病论》中[2];《黄帝内经》中也记录了食亦、消中等病名的记载;《灵枢五变》第二十八篇也出现了“消瘅”病名的记载。虽没有明确的病名,但是对于DKD我们也有根可溯,宋朝《太平圣惠方》中言:夫消肾,小便白浊如脂者[3];明朝《证治要诀》中记载有“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及作甜气,在尿中滚涌,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其描述的就是DKD蛋白尿的临床特点[4-5]。由此,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DKD与古籍中消肾、下消等关系最为密切,且更能较好的反应DKD的表现。这对现如今研究DKD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代医家吕仁和、赵进喜等[6]教授,通过对一系列医药古籍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进的看法,他们认为DKD病位必然在于肾脏,其是由糖尿病(DM)迁延而引发,因此吕仁和提出,DKD的中医命名为“消渴病肾病”是符合常理的。此系列观点的提出,为后代医家更深入的了解DKD,进一步的治疗DKD这一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病因病机 目前,许多大家对于DKD 的中医病因病机存在着很多的见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1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