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荃教授湿邪致病初探
侯文慧 李廷荃 韩杰摘要:通过对“湿邪”的概述、致病特点、以及部位层次和病机深入探讨李廷荃教授治疗湿邪选方和用药规律,从不同角度为临床治疗湿邪提供指导。
关键词:湿邪;皮肤;肌肉关节;五官九窍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0-0003-04
湿邪致病在临床广泛多见,病情繁杂,变化多端且不易诊断。湿性蕴含着湿润、迟缓、黏滞、重浊、趋下等义,易伤脾阳及阻滞气机,易夹杂它邪为患,所致疾病缠绵难愈。李廷荃教授为山西省名医,从事教学、医疗、科研近30年。在多年临证中对消化系统疾病及一些疑难杂症等都有独到见解,在学术主张“致中和”思想,善用“和”法治疗。李教授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病机多为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治疗原则包括脾升胃降调病势,温运脾阳以培本,清化湿热以除邪。温运脾阳以治本,加之祛除湿热之邪,调节脾胃升降,使人体中焦之气畅则脾胃自和。
1 “湿邪”概述
在中医学中,“六气”“六淫”中均含有“湿”,但其含义和意义[1]却是大相径庭,前者表示人类及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称为湿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后者则表示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称为湿邪。湿邪经过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展,对该学说认识不断得到完善,临床中疑难杂病从湿论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湿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学认为,“湿”分内湿和外湿[2],外湿为外感六淫邪气之一,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二者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李廷荃教授认为当湿气太过或者人体正气不足,超出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范畴,人体的阴平阳密状态被打破,侵入人体发展成为湿邪就会诱发疾病。而湿邪不仅涉及脾的功能失常,肝肾失调亦是其重要的病机。在治疗上主张以调理肝脾肾功能为基本原则,以祛湿为主,同时不忘行气疏肝,调畅气机。临床用药善用经方,喜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
2 致病特点
《中医湿病证治学》[3]提出“无论外湿、内湿致病,基本病机皆为水湿内停,气机失常”。二者具有湿邪共性特点:其一,易重浊。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8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