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病皆生于气探讨痤疮的发病及诊疗思路
彭梓 黄田 程宏斌摘要:“百病皆生于气”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对疾病病因病机、发病特点的高度概括,对临床辨证施治具有极强指导意义。导师结合时代特点和生活习惯,基于“百病皆生于气”理论从体质-疾病-证机-治法4个层次上着手,提出以“气”为气虚,侧重肺脾之气,或挟湿,或挟阳虚,或寒湿,或挟湿热的不同,重新总结以“气为机”的痤疮发病规律及其诊疗思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关键词:痤疮;百病皆生于气;气中生精;临床验案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2-0094-04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1]。中医自古就有痤疮病名,粉刺为轻,痤为重,如“寒薄为皶,郁乃痤”中皶即粉刺,痤即粉刺较重后形成的小疖[2]。各代医家在治疗痤疮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运用中医中药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身心痛苦。现在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加大,痤疮的发病率越来越高[3]。因此,导师程宏斌主任医师,师承于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艾儒棣,钟以泽认为社会特点及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导致传统的辨证思路有所局限,应当在结合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去探讨新的诊疗思路。
1 百病皆生于气的涵义及临床指导意义
《素问·举痛论》:“夫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里通过情志不调、外邪及劳倦所致气失常的9种病机变化和具体表现,阐述了一系列病理改变,皆与气的虚实及其升降出入的失调密切关联,从而提出了“百病皆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灵枢·五变》:“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指出疾病发生的病因可归属为外感六淫、房劳、七情或饮食等,但正气不足才是发病的关键。《黄帝内经》亦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亢盛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这也衍生出扶正与祛邪两个不可偏废的基本治疗原则。
1.1 两虚相得,乃发其病 《灵枢·百病始生》:“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指出不正之气只有在机体正气不足时才能作用于机体而发病,强调正气不足是导致邪气侵入而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当代社会特性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性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工作的压力、生活作息的不规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