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22年第1期
编号:445883
基于扶阳理论灸药同治阳虚阴寒证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22年2月5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1期
     周艳华 谢登露 谭偲 孔维红 姜莉云

    摘要:扶阳理论作为扶阳学术流派的理论核心,在治病救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后世医家在扶阳学术思想指导下,主用及重用温热药调整人体阴寒之偏性,以附子为首,作为“扶阳第一药”;外治理疗手法有艾灸、温针、按摩及熏蒸等,此处取艾灸法,艾叶被称为“扶阳第一草”,艾灸以艾叶为原材料,以明火引之,温阳之效倍增。文章介绍内服温热药联合艾灸法治疗阳虚阴寒证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扶阳理论;病机概要;艾灸;附子;临证举隅

    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1-0098-04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环境条件的提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损伤阳气的行为,如昼夜颠倒,频繁加班,过食生冷,过饱过饥等。当人体阳气亏虚时,疾病也随之而来。云南“附子先生”吴佩衡认为阳气是生命之本,阳气是生命的动力,阳气又为抗邪的活力,人体机能衰退之时,也是阳气不足之时,当以温扶阳气为治疗大法[1]。

    导师姜莉云教授是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第三代传承人,师从云南省国医名师吴荣祖,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通过多年的跟师实践的学习及对临床经验的总结,辨证论治,审症求因,在防治阳虚阴寒诸痛疾病等方面已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笔者系统地总结了姜莉云教授有关阳虚阴寒诸痛的治疗经验,临床辨证以虚为主,多归属阳虚阴寒证,中医灸药疗法并用治疗效果显著,并列举典型的病例,以飨同道。

    1 扶阳理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向上,卫外者也。”由此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扶阳理论学术思想源于《易经》和《黄帝内经》,发展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2]。歷经宋、元、明、清朝几代医家的创新与发展,至清末巴蜀名医郑寿全(1804-1901)己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及临床实践体系[3]。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强调人身为一团血肉之躯,全赖真阳运于其中立命,且“万病分阴阳,首重扶阳。”其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理、治理之义,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都可以称其为扶阳[4]。扶阳理论认为人体虽由阴阳二气构成,但此二气在人体所起的作用以阳为主导,阳生阴长,阳主阴从,阳统乎阴。《医理真传》中曰:“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充斥人身的上下四旁,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0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