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22年第8期
编号:445503
浅析“取类比象”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22年3月24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8期
药性,功效,人体,1“取类比象”的思想概述,2中药学命名中的体现,3自然环境与性味归经的关系,4在方剂组成中的推动作用,5小结
     白彦铭,梁 爽,2,周 波,3△,朱妍妍,石 璐,郝振华,王惠茹,罗志合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3.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从西周时代开始,朴素唯物的阴阳理论,使得五行学说逐渐形成,这是一种时空观点。而“象”思维是古代思想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集,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综合和天地万物的类比,其深深影响着古代医者的中医思维方式[1]。很多中医学者认为,“取类比象”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项之间的联系,应在相同的前提下,更着眼于功能关系和动态属性,展开合理的类推、类比,取(天、地、自然、万物、人)之象,比(分门、定数、天时、方向、地利)之类,方以类聚。“水流湿,火就燥…… 以通明德。”等对药物功效进行的演绎,引申,推理,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中药学,中医临床与中医理论应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医药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取类比象”在中药中的应用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1 “取类比象”的思想概述

    “象”思维形成于《易经》,是形象思维,原始思维,类,是同类和相似的一类事物,从已知“象”不断推演延伸[2],《素问·示从容论》曰:“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万物皆有法象,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从宏观角度认识中药,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五气所入,与中药自身药性的升降浮沉、刚柔动静等紧密联系。晋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创了诸病通用药,宋代的法象药理提出,皆渗透着取类比象的演绎及推理。从药物生长的产地,环境,采集时间,炮制等作用于人体内的反应(效能)结果来看,发现它们药性相似或类同的认知方法,正如: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类相召,同气相求。而中医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象,在人体机体内,同时存在着六气(风、寒、暑、湿、燥、热),它与自然界六淫侵袭相联系,共同影响人体机能,而中药四气五味的偏性,便可调理人体脏腑之盛衰,掌握这种思维方式,是初步学习中药药性的捷径[3-4]。

    2 中药学命名中的体现

    《说文解字》释以“形”为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97 字符